人物專訪

標籤:

只想親口說聲「謝謝你!」 - 訪前助養兒童洪志文

作者:龔小明

在我們認識的親朋好友之中,或許都有一些助養者。可是,要遇上一個昔日的香港助養兒童,並不太容易。所以,懷著興奮與期待的心情,展開了與前助養兒童洪志文先生的一席話。


在天台小學唸書的日子

「小時候,我居住在官塘新區。我是排行第四的,雖然大姊留在鄉間,媽媽還是要照顧我們七姊弟妹。家庭經濟僅靠父親一人支撐,真的有點困難。所以,媽媽也會在家串膠花、串生果和串珠,又會幫人剪線頭,幫補家計。」洪志文憶述著五十多年前的往事,卻仍然歷歷在目,父母的養育之恩,半點沒有淡忘。

他接著說:「兄弟姊妹中有的在唸小學,有的則仍然未入學。我是在旭光小學唸書的,1963年入讀旭光學校小一預備班,即是現在說的幼稚園課程,那時只需要一年便完成,但有些孩子是直接唸小學的。我則是在七歲的時候,正式入讀小學。因為我唸的學校是私立的。所以,由預備班開始便要繳付學費及書簿費用。我的兄弟姊妹都在唸書,令父母的擔子愈來愈沉重。」

洪志文就讀的是一間天台小學,他娓娓道來:「我們當時的校長是一位從外國來的宣教士,名叫高恩憐。學校位於屋邨的天台,初期只是在官塘新區第十座的天台,由於招生人數很多,後來,第八座和第六座的部分天台,也加建了課室,學生由小一至小六的也有呢!我們每次上學和回家,都要走八層樓梯,但那時都不覺得有什麼問題。」

「我們的小學雖然由傳教士開辦,但是,有的人說我們唸的課程,相比其他公立學校較容易,好像是唸『A man and a pen』。另外一項與別不同之處,就是逢星期日都要上一節主日學,主要是聽聖經故事。不過,授課的老師卻不一定是基督徒。我們還會一起唱歌和玩集體遊戲。」談及學習的點滴,洪志文仍能仔細地說出。

「至於讀書方面,都是靠自己,沒有補習的。因為父母要為口奔馳,哥哥姐姐與我的年紀又相差不遠,不懂得教我做功課。而且,父母擔心我在街上流連會學壞,所以,我放學後便回家溫習。」在小學時期,洪志文說他最難忘的是:「我還記得唸小一時的一位老師,她也教授主日學,與其他老師很不同,她很愛護我們,關心我們,我差點兒把她看作母親。」

旭光小學位於官塘新區的屋邨天台上。

洪志文就讀的旭光小學,已經清拆多年。

高恩憐宣教士的身教一直影響洪志文,也因著她才成為助養兒童。



毋忘「契爺」的恩情

「當時的同學大部分都是住在附近的屋邨,家境不算富裕。校長常常到同學家裡探訪,了解大家的家境和生活情況。當她發現有學生的家庭如面對生活困難時,便會轉告宣明會,因為學校本身與宣明會已經是伙伴的關係,宣明會可以資助有需要的學生。」洪志文解釋著說。

「我是小一的時候開始接受資助,直至小六時的每個復活節和聖誕節,我也會收到來宣明會為我配對的外國『契爺』(助養者)寄來的禮物,每年都不同的,包括書簿、文具和玩具等。我記得『契爺』也有寫信給我,但我已經找不到了,只留下了一張他的照片。『契爺』那時把信件寄給宣明會,再由他們轉交給學校的王姑娘負責分派,王姑娘有時也會教導我們如何回信,例如講述自己的近況或感謝助養者的心意等。」為了紀念「契爺」對他的恩情,洪志文後來也取了與助養者相同的英文名字—Douglas,並且,一直用到如今。


宣明會與我同行

洪志文仍然珍藏著助養兒童蘇菲的照片和信件。
「小學畢業之後,沒有王姑娘作為橋樑,我與「契爺」便失去聯絡了。中二下學期,我開始出來社會工作,1973年才以半工讀形式,在一間夜中學進修,不知道為什麼宣明會再次找到我,更主動表示可以繼續幫助我完成學業。我還記得那時候,常常到宣明會的辦事處領取學費,直至我在1977年從夜校畢業為止。其實,由小學至中學階段,助養者及宣明會對我的幫助,也是一種莫大的鼓勵,特別是在信仰上的啟發,讓我知道世上有這麼仁慈的助養者,加上我一直在基督教學校就讀,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小學的時候比較獨來獨往,直至中學時,開始接觸教會和認識信仰,才開始改變。我還在班裡成立了一個團契,並在1975年決志信主。」

「在半工讀的階段,我曾經做過車房噴漆工人和貿易行文員。中學畢業後,我找到另一份較穩定的工作。之後,我結婚了,當我們還未有兒女時,便決定助養一個有需要的小孩子,那一年是1981年。因為我覺得自己以往也曾經受過助養者的恩惠,也希望施予。所以,便親身到宣明會的辦公室說要助養一個孩子。」洪志文助養的是一名肯尼亞小女孩,名叫蘇菲,家裡十分貧窮,居住環境也很狹窄。她的父親雖然也有工作,但賺到的薪酬卻很微薄,根本不足以養活一家人,蘇菲亦未能吃到充足的營養食物。

在助養兒童期間,洪志文也會收到蘇菲的近照,看著她從開始學走路至慢慢長高,還有由義工代筆的信件。直至1987年,他的大女兒出生,家庭負擔沉重了,只有終止助養蘇菲。但是,他至今仍然保存著蘇菲的照片和信件等,以作記念。對於曾經被有心人助養,以及出於回饋之心去助養兒童,洪志文說:「對助養兒童來說,助養是代表著遠方有一個人支持著你,那份感覺是很溫暖的。我小時候也想過直接聯絡『契爺』,希望親口向他道謝。可惜,至今也沒有這個機會。至於後來我助養了蘇菲,我認為助養最重要的是有心,要保持著對孩子的關心。」

現已退休的他正在參與宣教工作,回顧一路走來的日子,小時候的他親眼見證過傳教士來華,不僅奉上愛心與時間,還帶來了福音。他們除了提供教育機會,也顧及貧苦孩子生活上的實際需要。這對他的影響是一生之久,無論是自發地助養兒童,還是今天致力參與宣教工作,他的目標也十分清晰,就是為了直接關懷和幫助有需要的人。

或許,正如洪志文所說,小學時的他是一個獨來獨往的孤島,幸運地遇上傳教士和遠方的「契爺」,才成就了今天的他,繼續散播關懷,以生命影響生命,正如《聖經》裡說:「人點燈,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燈臺上,就照亮一家的人。」

總幹事的話

這是一個叫人悲痛的暑假……這些日子,常常想起前人的叮嚀訓勉……

世路思潮

2019年,是時候退下說再見! 人大了,體力心力都下降。宣明會的工作,要有心有力。 要對這個養育、餵哺我二十三年的機構說再見,內心有百般掙扎。

專題

戰爭衝突難免有所死傷,可是,其中最令人難以接受的要說是大屠殺的暴行。聯合國將其定義為「意圖殲滅整個或部分的民族、種族、膚色、或宗教族群」的行為。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發生......

世界之窗

娜札(化名)回憶著說:「那日是星期五,到處都有炮火和轟炸。我很害怕地逃出房子。之後,一個炸彈就掉在我身旁。」在一瞬間,娜札成為戰爭的受害者。

苦難中同行

珍娜桃本來與父母和兩個弟妹住在緬甸若開邦,一家人務農為生,過著簡樸的生活。但是,兩年前的夏天,珍娜桃的人生在頃刻之間完全被改寫。戰火迅速蔓延,珍娜桃所住的村落也不能......

捐款何處去

阿富汗受長年衝突影響,為現時全球社會環境最不穩定的國家之一。衝突導致平民傷亡,流徙人數亦在近年不斷上升,經濟發展停滯不前。同時,部分偏遠地區更飽受旱災影響,以致極度......

中國心

在2007年發佈的紀錄片《沉默的蜜蜂》,講述了現代化高速發展下的蜜蜂生存現狀,以及記錄了蜜蜂消失後人們的農業生產活動,深刻剖析蜜蜂對生態環境的重要影響,為人類敲響警......

助養樂

知識能夠改變命運,也能啟發思維。雞生蛋,蛋孵化成為雞,使生命延綿。同樣,知識匯集成書,傳遞知識,使學問流傳。在資源有限的社區,書本可謂十分珍貴,而我們就有以下法寶,......

孩子篇

來自拉賈斯坦邦山區的吉塔,四年前遭遇足以摧毀一生的意外。透過宣明會提供的緊急醫療援助,她得以康復過來,並正竭力學習,希望將來成為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