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最甜蜜的事業
原著:世界宣明會中國辦事處 陸珍豔
在2007年發佈的紀錄片《沉默的蜜蜂》,講述了現代化高速發展下的蜜蜂生存現狀,以及記錄了蜜蜂消失後人們的農業生產活動,深刻剖析蜜蜂對生態環境的重要影響,為人類敲響警鐘。但至今蜜蜂消失的狀況似乎沒有改善,反而愈演愈烈。研究顯示,人類食物的三分之一直接或間接依賴昆蟲授粉,而蜜蜂是最理想的授粉昆蟲,相比蝶和蛾等有更高的效率。蜜蜂的消失,將打破生態平衡,導致糧食短缺,從而影響地球上動植物的生存。
蜜蜂為何會消失?
蜜蜂採蜜飛行範圍一般在蜂巢方圓五公里內,如果在這五公里內的環境遭到破壞,工蜂們不得不飛行更遠的距離以完成採蜜任務,但離蜂巢愈遠愈危險,它可能會迷路,或者用盡力氣也無法飛回,最終倒在回巢的路上。農藥更是蜜蜂的頭號殺手,致使牠們中毒而亡,或者導航系統出現混亂,蜜蜂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農藥的使用還會影響到蜜蜂生產出來的蜂產品,可能存在農藥殘留。宣明會一直關注生態農業的發展,養蜂可以促進植物授粉,是保護生物多樣性很重要的措施之一。在廣西都安的項目社區因為化學農藥、除草劑的濫用,經濟作物的單一種植,極大的影響了蜜蜂的生存。項目在推動對生態環境友善的耕種過程中,支持農戶了解蜜蜂、養殖蜜蜂、保護蜜蜂,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策略。如果掌握了蜜蜂養殖的技術,養蜂便不需要花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又可以帶來一定的經濟收入。
由去年開始,在尚未被污染的深山中,支持比較貧困、有孩子而父母又願意留在社區裡發展生計項目的家庭,學習養殖中華蜂的知識和技術,並與當地的養蜂協會合作,將蜂箱免費發放給願意養蜂的家庭,養蜂協會的成員則作為技術支援人員,定期入戶指導。選擇比較偏遠山區的家庭是因為那些地區受除草劑、化學農藥、空氣污染比較少,比較適合蜜蜂生存,出產蜂蜜的品質也比較好。
最開始的時候,僅有少數農戶願意參與蜜蜂養殖項目,因為村民從過去的經驗中發現,蜜蜂很容易逃跑,他們沒有信心能夠養成。項目組織學習交流活動,讓大家了解蜜蜂的習性、蜜蜂對生態環境發展的重要性,並學習如何為蜜蜂營造一個適合居住的環境,又在養蜂過程中提供進一步的技術指導。到了第二年,看到鄰居養殖成功後,報名參與養蜂的農戶才有所增加。
小蜂箱大秘密
家住廣西都安的吉全參加了中華蜂養殖培訓後,領了一箱蜜蜂回村嘗試養殖。他沒有抱很大的期望,只是把蜂箱放在半山上,也就是他家房子的後面,空閒時才會去看一眼。吉全有六個孩子,五個在學。為了維持生計,他除了參與宣明會的生態種養殖項目,還會在農閒時當散工,太太則到縣裡打工,薪水補貼家用,所以,吉全沒有太多的精力打理蜂箱。「我閒時才會上來看看,技術員說要注意馬蜂,所以,我會偶爾來趕馬蜂。」吉全說。村子位於深山中,村民參與生態農業項目,周邊的農作物都不用化肥和農藥,滿足了蜜蜂生存的必要條件。
年底時,技術員來查看並指導吉全開蜂箱。技術員一邊操作一邊講解,吉全在旁觀看並自己動手嘗試。「要留一部分蜂蜜給蜜蜂過冬的,不能把所有的蜜都取完,蜜蜂沒有食物過冬,牠們就會死亡。」技術員提醒吉全。
最令吉全感到驚喜的是這箱大約七斤多的「土」蜂蜜,他僅取了四分之一。而「土」蜂蜜在市場上的價格大概是一百五十元一斤。一般來說,一箱蜜蜂年產蜂蜜大概在十至二十斤,如果明年增加蜂箱及悉心照料的話,產的蜜會比現在多,這對吉全一家來說,可以紓緩不少經濟壓力。這次收穫的蜂蜜,不少人搶著買,但吉全不捨得賣,他想留給家人吃。他根據技術員和項目人員的建議,在今年將增加至放置八箱中華蜂。
宣明會去年在廣西都安的大山中支持當地農戶開展生態養蜂項目,有十二名農戶參與,共養殖四十箱蜜蜂,今年將繼續支持養殖成功的農戶擴大規模,另外,也支持其他貧困農戶加入嘗試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