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路思潮

標籤:

抗疫思潮

作者:趙煥明

「好忙,但忙得開心,見到咁多人來捐血就好開心。唉,前幾日,你都唔信,姑娘多過捐血嘅人,心都寒晒,⋯⋯」一邊捐血,一邊聽姑娘講。

前一晚,網上傳來多個相同訊息:血庫存量很低,大家快去捐血。

第二天陪太太去捐。自己上次捐血已是1998 年,因常去高危多細菌的貧窮國家,每次回來都要等九個月,但未到九個月又已出去兩三次,結果廿三年沒有捐血。

今次走運了!過去九個月只去過黎巴嫩及台灣,而黎巴嫩竟是「清潔」沒有傳染病的地方,姑娘批準,捐了四百五十毫升!心裡有一份興奮,在城市全力抗疫期間,可分享一點。



「在香港的大小醫院診所,前線醫護人員日以繼夜的服務染病的市民⋯⋯春天,原 本就是多感冒多傷風的季節。忽然間,一些正常的病徵,如喉嚨痛、流鼻水、發燒等, 卻叫我們心驚膽戰。⋯⋯過去,我們城市的財富往往叫人覺得事事有把握,有錢,很多 方便都買到,很多問題都可以解決。這陣子,我們沒有那份把握,世界都怕了我們⋯⋯」

上面是2003 年沙士期間日記的記錄。十七年後的今天,新型冠狀肺炎抗疫的深淵中,我們像再被拋進相似的戰場,面對相似的敵人:見不到的病毒世界。我們再次被謙卑下來,承認我們的渺少、脆弱!



「你哋過來我到食晏好唔好?」張姐問。

當大家的步伐是「少出街、戴口罩、勤洗手」,當我們努力掙扎著不發霉,張姐的邀請充滿著信任、關愛及祝福。她親自下廚:弄了水果粒火腿粒沙律、粟米湯、焗豬扒飯(炒飯底的)。張姐是大廚高手。

「記得帶《聖經》來。」張姐說。

飯後,我們讀了幾段《聖經》,其中一段是〈傳道書〉三章: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
生有時,死有時;
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
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
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
然而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三章第一、二、十一節)

這個抗疫下午,身體心靈都吃得飽飽,感到滿足豐盛。



一個早上,早早跑到南丫島,小島半睡半醒,有清風有白雲,有陽光有樹木,有浪聲有寧靜。最興奮的:小島幾乎沒有人戴口罩!貪婪地吸了半天清新空氣。感恩!

宣明會的話

宣明會亦留意到一些弱勢群體,由於缺乏資源而難以獲得防疫用品,包括外科口罩和消毒搓手液等。看見困乏,我們盼望能夠伸出援手,幫助基層的兒童和家庭,以及社區裡最有需要的.......

專題

我們每年也許都會為自己訂下目標,再將目標轉化成為每星期、每天或指定時間內要完成的事項清單(To-do List),以便有計劃地逐一完成。其實,對世界各國而言,也有.......

世界之窗

有些南蘇丹人認為埃博拉病毒是假的,有些更說這只是瘧疾的併發症而已。如果某些觀念和習慣深深植根於文化,社區要推動改變以預防埃博拉等致命疾病的傳播風險,就變得更困難了。

苦難中同行

在阿富汗,十四歲的班妮什(化名)已經懷上了第二胎,數年前由於家鄉飽受衝突和旱災影響,父母難以養活家人,賣女兒既可以解決家庭債務問題,也可能讓其他子女吃飽。

捐款何處去

在2019年,世界各地繼續應對天災和衝突帶來的禍害,印尼發生的大地震和海嘯,重建工作至今仍未完成。受敘利亞和緬甸若開邦衝突影響,數以百萬計的難民仍然未能歸家。

人物專訪

劉志雄牧師是觀塘華惠神召會的主任牧師,他也是宣明會的助養者,而他帶領的華惠神召會,多年來支持宣明會的各項緊急救援工作及其他捐款活動。2015年,劉牧師帶領會友參加.......

中國心

十三歲的秀秀是個羞澀、安靜的女孩,她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秀秀跟媽媽更親近,因為從小到大媽媽照顧秀秀和哥哥比較多。而爸爸的精力更多放在家庭的生計上,再加上爸爸.......

助養樂

上學用功讀書,取得好成績,固然是一件美事,然而,課室只是人生其中一個學習的場所,日常生活還需要許多課本以外的知識。因此,宣明會鼓勵助養兒童參與各類課外活動,培訓他們......

孩子篇

十二歲的衛爾雅(Wavinya),她的名字取自力量的意思。人們或會認為,對於小腿天生彎曲而無法走路的孩子而言,這個名字是個不尋常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