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標籤:

我們的2020 To-do List

作者:日堯

「我們的地球是一個美麗的星球。我們很容易忘記它能給予多少,因為我們會不斷地想起每天面臨的諸如不平等、貧窮、氣候變化等挑戰。如果不做出任何改變去消除、預防或扭轉這些挑戰,情況只會變得更糟……我們想要守住存在於人類自身、世界各地和整個地球的善與美,並解決奪走希望的各種問題。為此,世界各國領導人在2015年齊聚一堂通過包含十七項可持續發展目標的《2030年議程》。 這關係到我們每一個人,因為我們所有人都有責任成為變革的一部分。我們今日的行動會在未來影響我們的子孫後代……」
- 節錄自《170項日常行動》 (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2019年)


實踐遠景•還看今日

我們每年也許都會為自己訂下目標,再將目標轉化成為每星期、每天或指定時間內要完成的事項清單(To-do List),以便有計劃地逐一完成。其實,對世界各國而言,也有一份以2030年為期限的待辦清單,涵蓋了十七項關係全人類福祉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每項目標也擬訂了清晰的具體目標。但是,由於《2030年議程》並不具有任何法律約束力,以致各項目標的實施端賴各國主動擬訂相關發展政策和具體實行方案,以及落實執行和檢討進度,才能有效實踐。

去年九月底,在《2030年議程》即將邁向第五個年頭之際,世界多國代表出席聯合國舉辦的「可持續發展目標首腦會議」,檢視不同目標的推行情況及發表最新的進度報告。然而,由於大部分國家仍未建立相關的衡量方法或定期收集有關資料,以致逾半數具體目標欠缺所需數據,因而很難全面監察每項目標的具體實施情況及面對的挑戰。縱然如此,我們仍然希望於本年的專題,與大家一起檢視以下四項可持續發展目標:(一)消除貧窮、(二)消除飢餓、(三)良好健康與福祉和(四)優質教育的推行情況,以及宣明會的相關工作如何協助實踐有關目標。

雖然實現這些宏大的目標,看來是各國政府應該履行的責任。但是,我們作為世界公民的一分子,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參與實踐目標,並把這些行動寫入我們的2020 To-do List。以消除貧窮而言,聯合國出版的《170項日常行動》有以下的建議:

  • 購買公平貿易的產品,支持可持續貿易體系,這意味著員工可以獲得公平的工作報酬。
  • 在生日聚會上提供一種選擇,向你選定的慈善機構捐款,取代生日禮物。
  • 在社區中心教授一門技能或短期課程(電腦、技能、製作簡歷、準備求職面試等)。
  • 資助一名兒童,讓他們能夠得到食物、接受教育及獲得健康。
  • 在收容所擔任義工。你的時間比金錢更有價值。
  • 清理食品儲藏室。捐贈一箱不易腐爛的食物給糧食銀行。

可持續發展目標(一):消除貧窮

根據《2019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全球在消除貧窮方面,持續取得進展,全球極端貧困人口的比例由1990 年的百分之三十六下降至2015 年的百分之十,即是超過十億人在廿五年內得以脫貧,他們大部分身處於東亞地區。東亞地區的貧困率由1990年的百分之五十二下降至2015 年的少於百分之一,滅貧成效顯著。然而,若維持現有的滅貧步伐,至2030 年時全球仍然有百分之六的人陷於極端貧困之中。換句話說,「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貧困」的目標將無法實現。

一般而言,貧窮是以金錢來衡量。但是,單單以金錢或購買力來計算貧窮的狀況,實在有欠全面。因此,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一群學者在2010年擬訂了「多維貧窮指數(The Global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Index)」,建議透過健康、教育和生活水平三個方面的十項指標,評定家庭的貧窮情況。如果家庭達到三分之一或以上的指標內容,即是生活在「多維貧窮」之中。


「多維貧窮指數」的範疇及指標

健康
  • 家裡有一名七十歲以下人士或一名兒童患上營養不良。
  • 家裡有兒童在五年內死亡。

教育
  • 沒有十歲或以上的家庭成員在學達到六年。
  • 家裡有適齡學童未能完成八年級的課程。

生活水平
  • 家裡以糞便、柴枝或木炭煮食。
  • 未能使用改善的衛生設施,或要與其他人共用改善的衛生設施。
  • 沒有清潔食水供應,或需要步行來回超過三十分鐘取水飲用。
  • 家裡沒有電力供應。
  • 住所的屋頂、牆壁及/或地面建設資源不足,僅以自然資源或簡陋的物資蓋建。
  • 家裡擁有不多於一項以下資源:收音機、電視機、電話、電腦、手推車、單車、摩托車或雪櫃,亦沒有汽車或貨車。

「多維貧窮指數」讓我們能夠以金錢和購買力以外的因素,定義貧窮,更具體地了解貧窮如何剝削著人們的生活,其中的一些指標,包括兒童是否在學、營養情況和生活水平等,也有助進一步剖析貧窮如何影響著兒童的成長,以及窒礙他們的發展機會。

《2019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指出全球極端貧困人口之中,百分之四十三為十四歲以下的兒童。每五名兒童,就有一名生活在極端貧困之中。因此,全球要急起直追達成消除貧窮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必須將協助兒童脫貧,列入相關的發展政策和具體實行方案內,並且切實執行。若推動兒童脫貧真的取得重大進步,亦將有助實現良好健康、優質教育和消除飢餓等可持續發展目標。

兒童脫貧至為關鍵

幫助兒童脫貧,其實正是宣明會成立的初衷。回顧1947年時,美籍記者卜皮爾博士來華,順道探望了一些貧困孩子,其中一個名叫白玉的小女孩,因為聽了他的話,跟爸爸說要上學,慘遭打罵,更被趕出家門。卜皮爾於是將身上僅餘的五元拿出來,託人照顧這位窮困的小女孩,就是這段經歷促成他在1950年成立宣明會,希望集結更多力量,持續地幫助世上孩子脫貧。

時至今日,宣明會的發展項目工作仍然是以兒童為本,在家庭、社區以至制度的層面,為兒童謀福祉。兒童既是我們工作的重點,也是重要的參與者及社區寶貴的資源,對於全面解決貧窮問題至為關鍵。故此,我們每當開展一項社區發展工作前,也會邀請社區人士,特別是兒童,就日常生活遇到的問題發聲。然後,再一起商議如何解決這些貧窮和不公平的根本原因,並且合力設計出可持續發展的解決方案,例如推廣保護兒童,以及讓他們享有健康和接受教育的機會,又會逐步建立家庭的能力,幫助他們找到一種方式來賺取穩定的收入,建立自力更生的能力,改善孩子的生活。

每個貧窮人都有他們的故事,但當中最令人心傷的,應該是父母無能為力地把貧窮傳給下一代,以致子女年紀尚幼,便要捱飢受凍,缺乏求學和發展自我的機會,甚至成為童工或童婚的受害者的真人真事。而宣明會可以做到的是繼續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兒童的需要上,與家庭共同建設一個有利孩子成長的社區。至於作為世界公民,我們則可以將協助滅貧的日常行動寫入2020 To-do List,並且,持之以恆地實踐。


脫貧實例(印度)

一步又一步  這是脫貧之路


自從丈夫去世後,印度的拉比亞姬和孩子的生活便陷入貧困之中,因為她沒有任何收入的來源。她要肩負起撫養孩子的責任,但生活真的很艱難。他們只是住在一間小出租屋裡,每月約要港幣四十四元的租金。對於拉比亞姬來說,這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拉比亞姬唸到四年級便已經輟學,因此僅能找到一個農務的工作。

拉比亞姬也希望子女可以自小接受教育,但由於貧困,她只能夠看著女兒拉爾羅佩雅與她一樣在四年級時輟學。為了減輕開支,她把女兒送到另一條村莊,由她的祖父母照顧,這是拉比亞姬人生中最低潮的時期。

「沒有固定收入的寡婦,日子真的很難過。如果我病倒了,情況便會更為困難。這樣一來,家庭就沒有了收入來源,也就沒有了食物。」拉比亞姬說。

直至2014年,他們因著宣明會的幫助,以及拉比亞姬的兄弟租借了一塊土地供他們蓋房子,他們一家人才有了屬於自己的家。「擁有自己的家,使我們感覺好多了。之前,我們所住在的地方不足,現在則可以讓孩子有足夠的學習空間。」拉比亞姬笑著說。

當拉比亞姬解決了住屋的問題,便能夠將僅有的收入用於子女的教育和飲食方面。但是,由於收入來源仍然僅限於她一人身上,一家人的生活便完全倚賴拉比亞姬的健康情況,因而一直仍未能真正脫貧。
直至2017年,他們有機會參與宣明會在印度推行的脫貧計劃,目標是協助社區內特別貧困的家庭,建立自力更生的能力。計劃內容結合了社會保障、生計發展和財務管理三方面。拉比亞姬一家獲分派了一百隻小雞和三袋飼料,讓他們透過飼養雞隻,出售以賺取收入。拉比亞姬說:「我賺到的金錢,讓我可以送女兒去參加手織機織造培訓的課程。」她的女兒拉爾羅佩雅現在已經憑著這門手藝,為家庭賺取額外而穩定的收入。拉比亞姬補充著說:「在參加脫貧計劃之前,我對儲蓄一無所知。現在,我已經開了一個儲蓄戶口,開始儲蓄起來呢。」

拉比亞姬的兒子希瑪納魯布正在唸九年級,他也是宣明會的兒童小組成員。拉比亞姬很希望兒子將來能夠回饋社區,而希瑪納魯布也有自己的想法,與母親所想的也很相似。「我喜歡唸科學和數學,我夢想有一天成為工程師。」希瑪納魯布笑著說。而拉比亞姬和家人,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地邁向脫貧之路。

宣明會的話

宣明會亦留意到一些弱勢群體,由於缺乏資源而難以獲得防疫用品,包括外科口罩和消毒搓手液等。看見困乏,我們盼望能夠伸出援手,幫助基層的兒童和家庭,以及社區裡最有需要的.......

世路思潮

「好忙,但忙得開心,見到咁多人來捐血就好開心。唉,前幾日,你都唔信,姑娘 多過捐血嘅人,心都寒晒,⋯⋯」一邊捐血,一邊聽姑娘講。前一晚,網上傳來多個相同訊息:血庫.......

世界之窗

有些南蘇丹人認為埃博拉病毒是假的,有些更說這只是瘧疾的併發症而已。如果某些觀念和習慣深深植根於文化,社區要推動改變以預防埃博拉等致命疾病的傳播風險,就變得更困難了。

苦難中同行

在阿富汗,十四歲的班妮什(化名)已經懷上了第二胎,數年前由於家鄉飽受衝突和旱災影響,父母難以養活家人,賣女兒既可以解決家庭債務問題,也可能讓其他子女吃飽。

捐款何處去

在2019年,世界各地繼續應對天災和衝突帶來的禍害,印尼發生的大地震和海嘯,重建工作至今仍未完成。受敘利亞和緬甸若開邦衝突影響,數以百萬計的難民仍然未能歸家。

人物專訪

劉志雄牧師是觀塘華惠神召會的主任牧師,他也是宣明會的助養者,而他帶領的華惠神召會,多年來支持宣明會的各項緊急救援工作及其他捐款活動。2015年,劉牧師帶領會友參加.......

中國心

十三歲的秀秀是個羞澀、安靜的女孩,她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秀秀跟媽媽更親近,因為從小到大媽媽照顧秀秀和哥哥比較多。而爸爸的精力更多放在家庭的生計上,再加上爸爸.......

助養樂

上學用功讀書,取得好成績,固然是一件美事,然而,課室只是人生其中一個學習的場所,日常生活還需要許多課本以外的知識。因此,宣明會鼓勵助養兒童參與各類課外活動,培訓他們......

孩子篇

十二歲的衛爾雅(Wavinya),她的名字取自力量的意思。人們或會認為,對於小腿天生彎曲而無法走路的孩子而言,這個名字是個不尋常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