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不明白,卻可感受到」
Jacqueline從自己的一項錯誤說明彼此了解的重要。她除了買禮物給助養的小朋友,也精心挑選了兩個保溫又保冷的水壺給小朋友的父母作禮物,心想可以讓他們隨時可以喝上冷飲或熱飲。怎知大家交談時,才知道村子沒有食水,小朋友的媽媽要騎單車到遠處把食水運回來。「我根本不曉得他們需要的是什麼。不過透過這趟旅程,我認識到更多他們的生活,還有宣明會工作人員怎樣逐步因應他們的需要而作出有效的行動,令他們得著適切的長遠幫助。我相信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是這樣,當我們彼此了解,就能建立更深厚關係。」
Jacqueline提到在探訪項目地區時,「看到受助者的眼神,我不能描述,但會覺得『眼中很有盼望』那種說法原來真的可以形容他們的眼神,覺得他們對未來的生活,有信心可以改善。那感受是很直接的。我們聽不懂他們說什麼,要靠傳譯,但是從眼神和身體語言我們可以感受到。」
助養成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
這次探訪旅程所獲良多,Jacqueline因此覺得應該與人分享她的助養經驗。事實上,她自己的兒女,倒是多年來都一直與她的助養行動一起成長。
她現時的八位助養孩子,分佈在孟加拉、柬埔寨、肯尼亞、埃塞俄比亞、津巴布韋和玻利維亞;從亞洲到非洲到南美洲。每年年底,她會收到各地寄來的聖誕卡,另外還會收到宣明會的年報,孩子的年度報告和照片。「早年還是貼上郵票寄來的,有些郵票還很特別,我會收藏起來。」Jacqueline說:「子女還小的時候,反應較積極,看見照片,會主動走過來一起看,會好奇詢問關於小朋友的家人或當地情況,覺得很有趣。」子女漸漸長大,習慣了這些資訊,因為每年都收到,成了家中的一部分,他們還是會看看,有時會留意到助養兒童長大了,樣子不同了,感覺他們是有分的。」轉眼間,遠方的孩子長大了,自己的子女也長大了。
這次到柬埔寨探訪,出發前買玩具,子女也參與其中提供意見,買了回來他們會研究玩具的玩法。探訪回來,Jacqueline與他們分享見聞感受,他們也津津有味。可以說,助養孩子成為了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女兒和兒子最近分別跟我說,『我將來也想助養』、『我可以助養嗎?』我說,當然可以,到你賺到錢的時候就可以助養了。」Jacqueline自言對子女重視身教,看到子女自己想到助養這回事,對這一分傳承實在感到意外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