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

標籤:

助養廿年,路遙長,未嫌倦 - 訪Jacqueline

作者:文蘭芳

Jacqueline是一位兼顧家庭與事業的女士,她有兩名兒女,大女兒十八歲,小兒子十六歲,不過在孩子出生以前,她已是一位助養者,Jacqueline在宣明會助養已超過廿年。

從初出茅廬在社會工作不久,她便助養了一名孩子。此後每隔一段時間她會再多助養一名,到今天合共助養八位小朋友了。雖然她是持續和漸漸增加助養的力度,她可是低調得很。她說:「我以前不會告訴別人我是助養者,恐怕做了小小善事便到處宣揚,會變得虛偽。」

那麼今天她接受訪問,顯然是改變了想法,是什麼讓她改變了呢?


「了解了、見識了、看見了」

今年年初,Jacqueline參加宣明會的探訪之旅,到柬埔寨探望她的助養孩子。這個旅程,不但是見到了自己的助養孩子,而是深度認識了助養對兒童、兒童的家庭和社區的影響,按她的說法就是「了解了、見識了、看見了」,令她希望與人分享助養實在是很有意義的事情,更希望藉此鼓勵更多人參與其中。

能夠去探望自己助養的孩子,Jacqueline是很興奮的。她說:「開始助養時我有一名蒙古的孩子,當時曾被邀請去探訪,可是要請假五天,而且費用並不便宜,再三考慮後放棄了。怎知等了廿年才再次受邀去探訪,我馬上把握機會報名參加。」懷著興奮心情,她預備了玩具文具日用品等作為禮物,裝滿了行李箱出發。

提到旅程的見聞和收穫,Jacqueline說:「有很多。首先是沒有預計的,要知道團友都是不認識的人,成年人對毫不認識的人心中不免有猶疑,我們共有十八位助養者,我發覺每個人背景都不同,每一個人都好特別;我們交友一般都是與自己背景相同的,例如同事、同行、教會等,但這次旅程每個人都不同,生活很不相同,工作、家庭背景都不同,唯一相同便是大家也是助養者,這實在有趣,對我也是很大得著。」

而親身體會就更是難得。「我們工作多年,有一定人生經驗,不容易被感動。但是這次旅程中有很多感動位,即使是成熟較為冷漠的人,也會見到留下深刻印象的東西。都說物質不是最重要,心靈才重要,開心最重要;可是在都市生活中,坐的士和等巴士真的不同。到了柬埔寨那邊,連水都沒有,最厲害不過是踩單車,究竟物質決定你開心不開心,還是關係?」

Jacqueline採訪柬埔寨的助養兒童。

Jacqueline認識柬埔寨孩子的生活情況。

「聽不明白,卻可感受到」

Jacqueline從自己的一項錯誤說明彼此了解的重要。她除了買禮物給助養的小朋友,也精心挑選了兩個保溫又保冷的水壺給小朋友的父母作禮物,心想可以讓他們隨時可以喝上冷飲或熱飲。怎知大家交談時,才知道村子沒有食水,小朋友的媽媽要騎單車到遠處把食水運回來。「我根本不曉得他們需要的是什麼。不過透過這趟旅程,我認識到更多他們的生活,還有宣明會工作人員怎樣逐步因應他們的需要而作出有效的行動,令他們得著適切的長遠幫助。我相信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是這樣,當我們彼此了解,就能建立更深厚關係。」

Jacqueline提到在探訪項目地區時,「看到受助者的眼神,我不能描述,但會覺得『眼中很有盼望』那種說法原來真的可以形容他們的眼神,覺得他們對未來的生活,有信心可以改善。那感受是很直接的。我們聽不懂他們說什麼,要靠傳譯,但是從眼神和身體語言我們可以感受到。」


助養成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

這次探訪旅程所獲良多,Jacqueline因此覺得應該與人分享她的助養經驗。事實上,她自己的兒女,倒是多年來都一直與她的助養行動一起成長。

她現時的八位助養孩子,分佈在孟加拉、柬埔寨、肯尼亞、埃塞俄比亞、津巴布韋和玻利維亞;從亞洲到非洲到南美洲。每年年底,她會收到各地寄來的聖誕卡,另外還會收到宣明會的年報,孩子的年度報告和照片。「早年還是貼上郵票寄來的,有些郵票還很特別,我會收藏起來。」Jacqueline說:「子女還小的時候,反應較積極,看見照片,會主動走過來一起看,會好奇詢問關於小朋友的家人或當地情況,覺得很有趣。」子女漸漸長大,習慣了這些資訊,因為每年都收到,成了家中的一部分,他們還是會看看,有時會留意到助養兒童長大了,樣子不同了,感覺他們是有分的。」轉眼間,遠方的孩子長大了,自己的子女也長大了。

這次到柬埔寨探訪,出發前買玩具,子女也參與其中提供意見,買了回來他們會研究玩具的玩法。探訪回來,Jacqueline與他們分享見聞感受,他們也津津有味。可以說,助養孩子成為了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女兒和兒子最近分別跟我說,『我將來也想助養』、『我可以助養嗎?』我說,當然可以,到你賺到錢的時候就可以助養了。」Jacqueline自言對子女重視身教,看到子女自己想到助養這回事,對這一分傳承實在感到意外的喜悅。

Jacqueline特別為助養兒童的母親選購了一個水壺,作為禮物。

Jacqueline主動與子女分享助養兒童寄來的聖誕卡和信件內容。

循序漸進、持續不息

談到二十年來助養路,Jacqueline微笑表達:「對我來說,可以長期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而又可以幫助別人,又可以持續做下去,是一件令人滿足的事。」

她指出,不同的人會有不同關注,她自己一直對小朋友有感動,所以出來做事不久,就做了助養者。而且她對自己有一份承諾,當自己能力增加,比如說加薪、升職、轉換工作等等,就會增加一名助養兒童。「我也希望這是給他人的一個好的方向……如果這件事要花很大氣力,那就會使人覺得辛苦。我們不需要一步登天。」

Jacqueline在訪問中多次提到,助養是她喜歡做的事。那不只是一點金錢的付出,而是在很多人努力下,每一位獨特的小孩子可以走上不同的路,這是很有價值的,所以她希望分享自己的經常,鼓勵更多人來一起參與。

宣明會的話

2019年,對全球、香港以至宣明會來說,都是艱鉅及充滿挑戰的一年。

世路思潮

放假,社會紛亂,生活有點零亂,碎片化……但仍嘗試積極,努力,活好每天……跟大家分享點滴、反思......

專題

對於生存、生命與生活,你會如何排序?是以生存為先,生命與生活只是為了活下去而已?還是以生命為先,要活出精彩人生,才不會白活一場?

世界之窗

2019年,即將成為歷史,當中的一些孩子、一些經歷,或許可以讓我們停下來,想一想世界的未來。

苦難中同行

在香港,有些人因為吃的太鹹或是缺乏運動而水腫,影響健康和體態;在貧困國家,許多孩子水腫卻不是因為吃得太濃味,而是嚴重營養不良的警號。

捐款何處去

近年,印度在經濟上取得了顯著的進步,經濟增長模式轉趨獨立和穩定。然而,發展的步伐於不同的人口組群和地區,依然有所差異......

中國心

「叮鈴!」警鐘鈴聲響起,孩子紛紛拿起手邊的課本,遮擋著頭部,迅速躲到自己的桌子下方。「叮鈴!」又一聲警鐘響起,孩子保持用書本遮擋頭部的動作......

孩子篇

哈比芭年紀雖小,經歷卻不少。她的爸爸本來打散工,是一家六口唯一的經濟支柱,孩子都被迫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