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2019冠狀病毒所致的糧食危機
標籤:
作者:何沛璇(世界宣明會生計改善技術顧問)
2019冠狀病毒逐漸從一個全球性健康危機,演變成一個威脅特困社群的糧食危機。疫情不但衝擊全球經濟,破壞無數人的生計,更加劇全球糧食不安全的風險,預計這個危機比起
2019冠狀病毒疫情會威脅更多生命。
「我們最恐懼的是,2019冠狀病毒會在一些最貧困、最脆弱和最危險的地區肆虐,摧毀特困兒童的生命。」世界宣明會總裁暨總幹事Andrew Morley説道。
在疫情剛開始的時候,香港人也曾經歷過「一罩難求」,在超級市場外排隊搶購柴米油鹽等生活必需品,卻徒勞無功的恐慌階段。經歷過這次短暫的糧食短缺,我們至少能夠理解並感同身受那些在貧困國家長大,時常無法買到足夠或有營養的食物的人,面對這次全球糧食危機的窘境和無助。
糧食安全保障度驟降
糧食安全無保障指一地人民因無法取得足夠的營養食糧以致出現飢餓和營養不良等情況。即使在新冠病毒爆發之前,很多地區就已經有糧食安全無保障和饑荒的隱憂。在也門,數以百萬計的人因爲持續的内戰而陷入饑荒狀態。在東非,農民不但要應付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對耕種和收成的影響,更要承受被突如其來的沙漠蝗蟲啃光他們成千上萬英畝的農地。
2020年度《全球糧食危機報告》中指出,在2019年,全球有1.35億人(大約是香港總人口的18倍)正面對糧食短缺和極度飢餓。然而,報告中對2020年糧食安全保障的預測卻更令人擔憂。聯合國預計即將到來的全球糧食危機將會導致2.65億人口陷入缺乏糧食安全保障和飢餓的困境中。
糧食供應下降
自從世界衛生組織宣佈將2019冠狀病毒列爲全球性流行病後,短短兩個月内,
2019冠狀病毒已經破壞了全球食物鏈並嚴重打擊食物供應和糧食儲備,使人們獲得食物難上加難。
爲了減低疫情的傳播而實施的行動限制,對農業生產和運輸行業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導致很多國家連基本食糧的供應和儲備都出現短缺。很多農場主人則因爲缺乏勞工而被迫放棄收成,導致本土農業產量大幅下降。由於本地糧食供不應求,造成環球糧食市場的需求過大,價格上升,貧困人民根本無法負擔糧食開支。在泰國,米的價格達到七年來新高,從三月下旬每噸500美元(約港幣3,900元)上升到四月平均每噸570美元(約港幣4,450元)。
突如其來的經濟封鎖影響了無數的人,尤其是靠著日薪勉強糊口的勞動人民。由於市場工資下降加上流動工人失業率大幅上升,許多家庭失去了收入來源並不能再依賴在外工作的家人每月的匯款來過活。收入減少導致消費能力下跌,許多家庭只好選擇減少每日進餐次數來應對糧食短缺問題。
世界宣明會的應對方式
世界宣明會現階段就著2019冠狀病毒疫情在全球70多個國家進行援助工作,致力於幫助家庭有效對抗疫情並復甦本土經濟和人民生計。在當地政府和國際組織合作提供糧食支援的同時,各個社區也可以表達他們對於往後長遠社區發展的建議和見解。比如在阿爾巴尼亞,儘管國家設有出行限制,本地卻能發展出不同的經濟機會。世界宣明會跟當地政府合作,為隔離期間無法獲得農具、種子和肥料等的農民,提供榛子苗以維持生計。
解決方案
隨著全球糧食危機的威脅迫在眉睫,我們必須聆聽本地草根階層、農民和家庭的需要,從而計劃出可持續供應食物和維持生計的方法。我們因此在各個社區發展項目中作了一些配合創新理念的應對措施,詳情如下:
-
將儲蓄小組活動電子化
-
遙距支援耕種技術上的問題
-
透過移動通訊技術分享最新市場資訊
-
透過食品加工技術延長農產品的儲存
-
鼓勵家庭開闢自家菜園,種植富營養的果菜
世界宣明會藉此呼籲各國政府確保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應,以保障貧困人口的基本生活質素。包括聯合國和國際非政府組織在內的捐助者,應立刻將財政和科技資源集中在特困社區的生計援助計劃上。私營機構亦可透過補足公共社會服務,來參與這項全球性的援助。例如電訊商可豁免所有流動貨幣的交易費用,以鼓勵儲蓄小組成員更多使用電子貨幣。
要在2030年實現無飢餓世界,現在看來是極艱巨的挑戰。可是,如果我們願意投入並集中更多資源,或許在未來十年就能締造改變。就如來自秘魯的15歳少年Jose所講,在這史無前例的逆境中,「要互相扶持,團結非常重要。」
刊登日期:2020年7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