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線故事

無助之時,發送希望

標籤:

在本已貧困的地方,生活自然不容易。如果再爆發伊波拉病毒,人人都會感到恐慌和無助。此刻教會可以如何回應?如何安慰信徒和社區呢?

位於非洲的剛果民主共和國有不少需要。當地雖然天然資源豐富,人民的生活卻十分困苦。此外,本國和鄰國部分地區局勢也不穩定,而且伊波拉病毒正在當地肆虐。面對著各種禍患,當地教會和牧者不但要肩負靈性牧養的責任,也參與社區事務,善用他們的影響力,帶來各種實際的改變。

在香港,電台對我們的影響力可能已經很微弱,但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它仍然是民眾接收資訊的主要媒介。宣明會與世界衛生組織合作,為當地的牧師和神職人員舉行培訓,幫助他們了解伊波拉病毒,有效地在電台中向民眾講解預防和應對的方法。其中一位受訓的是諾森神父,他在大半年前開始在戈馬的電台與聽眾分享衛生知識。

他說:「身為牧者,我們每天都有機會分享關於伊波拉的資訊,例如是彌撒、禱告會和社區會議。每個星期二我還會在電台做節目,接觸更多人。」

此外,諾森神父也在戈馬的教會舉辦社區衛生講座。在首次會議中,他向逾一千位參加者詳細講解伊波拉的危害、病徵和如何預防。為了保障所有人,他勸籲大家以口頭問候代替握手和擁抱。參加者在進出教會時,還要在教會門外用消毒液洗毒,再到洗手站洗手,避免沾染細菌。為死於伊波拉病毒的人舉行葬禮時,親屬可以為死者祈禱,但不應接近遺體,也只有受過訓練和穿上保護裝備的工作人員可以負責埋葬的程序。

另一位與宣明會合作的神父是33歲的克洛德神父。每星期,他都在宣明會支持的電台節目中,與穆斯林領袖一起解答聽眾的問題。

克洛德神父說:「我們的節目每周有兩次。我們會先用經文作引語,選取一段與我們將要討論的內容相關的經文,進行討論。我們的節目中也有醫療專家,如果聽眾問到一些比較專門的問題,我們會讓專業人士解答,我們則處理與信仰相關的問題。」

每集節目只有一小時,但反應相當不錯。節目的內容固然對聽眾有益,然而,克洛德神父更著重的,是為聽眾帶來希望。他說:「我們想讓人看到,儘管有疾病,上帝也在這裡,這裡仍有希望。伊波拉製造的氛圍難免讓人感到失落、絕望,甚至帶來暴力,但我們要告訴民眾,希望一直都在。」

刊登日期:2020年1月20日

本地實習生分享 2023

[2024/03/14] 在2023年10月,兩位來自香港大學教育學院的同學以實習生的身份參與在香港世界宣明會的公共教育工作

豈只家庭主婦:一群兒童關顧員的蛻變

[2023/09/20] 兒童關顧員是宣明會在前線的重要伙伴,而她們在見證孩子生命得著轉化的同時,自身也經歷蛻變,變得更勇敢、更有自信。

從地震救援工作中學會的五件事

[2023/03/29] 我們的同事及家人往往身陷其中。但每當面對地震這股毀滅性的自然力量時,也學會更多更佳的應對方式...

裝備教會領袖 推動社區改變

[2022/10/06] 三百多名宗教領袖成為了推動改變的力量,轉化兒童和家庭的生活。

疫中求變:厄瓜多爾四方教會與克丘亞教會走上的新路

[2022/10/06] 安柏圖牧師認為社交媒體是信仰在疫情期間的新伙伴。福音已透過社交媒體和網絡平台,突破教會的四面牆,傳到世界各地。

微不足道,但不會遺忘

[2022/10/06] 無私的愛心行動不代表毫無掙扎和難處,但跨越障礙、進到受苦群體中,正是對耶穌教導忠心順服的表現。

不一樣的牧師,不再一樣的社區

[2022/10/06] 「現在,牧師有足夠的資源,能教育社區中的兒童及為他們發聲,不再只是在聚會的開始和結束時作祈禱的人。」

和平,由孩子做起

[2022/01/21] 「和平就像我們每日的飲食一樣,如果要活得好及與人融洽共處,我們十分需要和平,就好像我們需要食物一樣。」12歲的昆天奴說。

此心安處是吾鄉

[2022/01/21] 「我一生都在逃難。現在我已年老,跑不動了。我唯一的願望就是和平。我很想將來在南蘇丹的家鄉安葬;但若要成真,必須先有和平,我們才能安然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