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線故事

在盧旺達縫出希望

標籤:

根據聯合國難民署的數據,今天全球因衝突而被逼離開家園的人數已達歷史新高,有6,850萬人。難民流離失所,倉皇逃命,對我們來說已經不是新鮮事。但是,在危機過去後,他們又會面對什麼呢?

盧旺達的種族屠殺

1994年,盧旺達種族屠殺期間,有位孕婦在回家的路上遇上了民兵組織成員。那些年輕人威脅要剖開她的肚子,把裡面的嬰孩掏出來。突然,有另一群年輕人經過,說:「她不是太重要,我們還有其他要事做,一起去殺其他人吧。」

那位「不是太重要」的婦女是貝坦,今年52歲。血腥衝突蔓延全國的時候,她和丈夫維達斯,以及兒子艾曼努,曾經流離失所達兩個月。

24年過去,盧旺達人民今天已經擺脫陰影,生活不再只為生存。現在,他們以同理心和共享知識,同心為難民、流徙者和其他有需要人士改善生活,一起編織希望。

復原之路

貝坦重獲新生的路程荊棘滿途,多番經歷令人心痛的事。

當她和維達斯嘗試重新安居時,維達斯開始耕作,但收成並不理想。在旱季裡,他沒法打到水灌溉莊稼。雨季時,暴雨則把他們的農作物沖到下游的山谷去。維達斯說:「那時我們血本無歸。」

在2010年,維達斯開始從宣明會學習新式耕作技術。他在2014年獲選參加一個新的農耕項目,加入了宣明會一個名為THRIVE(意即「為困境家庭建立抗逆力」) 的發展項目,從中學習到先進的農耕技術。完成培訓後,他應用所學的知識,種植不同種類的農作物,分散收入來源,供應一家所需。

貝坦也開設了一門裁縫生意,圓了多年來的夢想。最初,她從一部由朋友處借來的縫紉機開始,後來買了自己的機器,更與宣明會附屬的VisionFund小額貸款合作,取得資本擴展生意。

現在,貝坦已經事業有成,和維達斯一起為他們孩子的未來提供保障。不過他們沒有忘記在大屠殺期間失去一切的感受,願意與有需要的人分享自己的成果。

縫出希望

貝坦相信自己當日倖存是天意,是要她在社區中促進改變。在2011年,政府中主管難民重歸項目的官員接觸她,想她為回歸的難民提供縫紉培訓。她馬上就答應了。

貝坦說:「看到(難民)使我想起自己以前怎樣生活,因此我想幫忙。」至今,貝坦已經教授過82人,當中有15人現在自己開設了店鋪,其中一人是比芝。

比芝在2012年回到盧旺達,離開寄居多年的剛果民主共和國。與家人逃離種族屠殺時,她的兄弟被殺,父母後來也在寄居期間離世了。

比芝和丈夫回到盧旺達的時候,他們家族的農地大部分都已經丟失了,僅餘的土地,出產只夠他們維生,他們沒有收入。

比芝很渴望學習縫紉,以此賺錢養家。在2014年,她終於參加了貝坦的縫紉班,為期五個月,之後又跟隨貝坦實習了一個月。

比芝如此說:「對我來說,這個縫紉培訓是愛的彰顯。我很感謝她,因為我獲益良多。」比芝現在擁有的店鋪名叫Ejoheza,意思是「光明的未來」,記念她那重生的希望。

2015年,政府邀請比芝培訓一群人,他們來自一個被邊緣化的少數部族。這個群體很熱切學習縫紉,很快便吸收了比芝的指示。至今,她培訓了14人,仿效了師傅貝坦的模範,不單為自己,也為社區編織光明的未來。

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馬太福音5章7及9節)


刊登日期:2018年9月21日

本地實習生分享 2023

[2024/03/14] 在2023年10月,兩位來自香港大學教育學院的同學以實習生的身份參與在香港世界宣明會的公共教育工作

豈只家庭主婦:一群兒童關顧員的蛻變

[2023/09/20] 兒童關顧員是宣明會在前線的重要伙伴,而她們在見證孩子生命得著轉化的同時,自身也經歷蛻變,變得更勇敢、更有自信。

從地震救援工作中學會的五件事

[2023/03/29] 我們的同事及家人往往身陷其中。但每當面對地震這股毀滅性的自然力量時,也學會更多更佳的應對方式...

裝備教會領袖 推動社區改變

[2022/10/06] 三百多名宗教領袖成為了推動改變的力量,轉化兒童和家庭的生活。

疫中求變:厄瓜多爾四方教會與克丘亞教會走上的新路

[2022/10/06] 安柏圖牧師認為社交媒體是信仰在疫情期間的新伙伴。福音已透過社交媒體和網絡平台,突破教會的四面牆,傳到世界各地。

微不足道,但不會遺忘

[2022/10/06] 無私的愛心行動不代表毫無掙扎和難處,但跨越障礙、進到受苦群體中,正是對耶穌教導忠心順服的表現。

不一樣的牧師,不再一樣的社區

[2022/10/06] 「現在,牧師有足夠的資源,能教育社區中的兒童及為他們發聲,不再只是在聚會的開始和結束時作祈禱的人。」

此心安處是吾鄉

[2022/01/21] 「我一生都在逃難。現在我已年老,跑不動了。我唯一的願望就是和平。我很想將來在南蘇丹的家鄉安葬;但若要成真,必須先有和平,我們才能安然回去。......

和平,由孩子做起

[2022/01/21] 「和平就像我們每日的飲食一樣,如果要活得好及與人融洽共處,我們十分需要和平,就好像我們需要食物一樣。」12歲的昆天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