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流徙孩子不失學
標籤:
作者:Lisi Emmanuel Alex
根爾來自南蘇丹,今年49歲。南蘇丹在2011年七月獨立後,他曾經在蘇丹首都喀土穆工作,協助僑民回到國家。那時,大家都對未來充滿憧憬,逃難到外地的人都想重返家園。
不少人已經離家數十年,他們都熱切期待著這個新時代。根爾協助同胞回家一段時間後,自己也決定回到南蘇丹去。
內戰在2013年爆發的時候,部分回國的僑民被困在東北部倫克郡的外圍。他們短暫留在當地,希望戰事平息後可以繼續上路。
在2014年,不少回國的僑民孩子只能在營地四周遊走,無所事事,他們的家人又無法負擔他們的學費。根爾當時正為一所救援機構工作,他決定辭去工作,利用離職補償金,在當地一座破落的空置建築物內開辦了一間小學。
根爾說:「當時,我只想到這群孩子的未來,便決定辭職,開辦學校。我為五歲或以上的孩子登記,開設了小一至小三的課程,共有144個學生。」他無法提供書本和文具,但相信其他人會施以援手。
根爾運用建築物內三間殘舊的房間作為課室,並在附近一棵大樹下設立自己的辦公室。起初並不容易,因為他孤身一人,難以管理三個課室裡的孩子。他憶述:「在走到另一個課室的時候,我得鎖上門,防止孩子離開,跑到其他地方去。」
在2017年,宣明會開始支援這所學校。根爾說:「我很感激宣明會,因為他們做的,正是我們一直討論想做的事。他們蓋了兩個課室,提供文具和書簿,又給老師發放津貼和提供培訓。」
根爾又說:「教育是生命中的關鍵,可以帶來發展,可以改變心態,也可以鼓勵不同部族和信仰的人共存。」根爾和家人在1970年代初也曾經成為難民,逃到烏干達。他就是在當地讀書的。
根爾讀到中四,便因為家境困難,無法繼續學業。雖然如此,但他時刻都渴望讀書和學習。
身為老師,學生缺課是他最大的挑戰。孩子感到飢餓的時候,就會回到家中,從此不再回來。宣明會開始在學校提供膳食後,這個問題終於得到解決,登記的學生增加至306人,而且出席率理想。
今年,學校增設小學六年級,教導流徙者以及當地社區的孩子。根爾說:「我期望學生人數會隨著增設膳食服務而上升。」他又補充說,他的夢想是開設更高年級的課程。
宣明會的項目統籌艾曼紐說這所學校仍然面對不少挑戰。他說:「大部分老師都是義工,我們只能為他們提供政府劃一的津貼,如果他們找到薪酬更理想的工作,隨時都可以離開。」
宣明會支援超過13,000名三至十八歲的孩子,他們來自26間位於倫克郡及曼約郡的學校。這個項目的內容包括為義務教師提供津貼、修建課室、向學生派發文具、教師培訓,以及推動重歸校園的計劃。
刊登日期:2018年10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