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標籤:

怎能活在脆弱中?

作者:日堯

每個人在一些時刻或環境裡,都會面對自身的脆弱,有人害怕讓人看見自己的脆弱,亦有的人在脆弱中變得剛強。我們的「脆弱」,需要自我面對;但是,如果孩子落入「脆弱」的環境中,他們又能獨自面對嗎?

身陷危難深淵

毫無疑問,我們正身處一個發生危機與災難也更複雜的年代,令受災者特別是兒童陷於更深的困境中,變得脆弱無助。根據聯合國最新發布的《2019年全球人道主義概覽》,近年來,每年有超過一億二千萬人需要緊急人道援助。同時,相比十年前,危機持續的時間更長,亦影響更多人,包括兒童。

截至2017年底,戰爭、武裝衝突和迫害已經導致六千八百五十萬人逃離家園,包括逾四千萬人在境內流徙,二千五百四十萬人逃亡國外,成為難民;還有三百一十萬人為了逃避衝突和迫害而離開本國,尋求庇護。其中新增的流離失所人數高達一千六百二十萬,但是,同期卻只有五百萬人得以重返本國,以致流離失所的人數一直攀升。雖然,聯合國在去年底通過了歷史性的《難民問題全球契約》(Global Compact on Refugees),多國承諾更有效和公平地應對難民危機,但由於契約並沒有法律約束力,我們預計難民兒童及家庭面對的脆弱處境,仍然難以看見曙光。

數以百萬敘利亞兒童自出生以來,每天活在戰火的陰霾下,歸家無期。

蘇瑪雅的媽媽帶著她和其他孩子,逃避戰火,從南蘇丹走了近四個星期,才來到烏干達的難民營。每當蘇瑪雅吃到宣明會派發的食物,才會露出滿足的笑臉。

除了人道危機,自然災害亦深深影響著人們的生命及生活。現時,全球每四個孩子,就有一個生活在受衝突或災害影響的國家,面對著暴力、飢餓和疾病的威脅。在2014年至2017年期間,自然災害每年影響多達逾八億七千萬人,在全球一百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造成人命損失、經濟破壞及逼使人們逃離家園。世界銀行指出自然災害每年對全球經濟構成的經濟負擔,達到五千二百億美元,更導致每年二千六百萬人陷入貧窮。

據聯合國國際減災策略組織在去年十月發布的報告,在2017年,與氣候相關而新增的流離失所人數高達一千八百萬,其中僅是水災、風災和旱災已經分別造成八百六十萬、七百五十萬及一百五十萬人被迫離開家園。除了流離失所,災害亦導致嚴重的人命傷亡,自2000年以來,平均每一百萬名住在低收入國家受災害影響地區的人,受災時的死亡人數為一百三十人,相對於住在高收入國家受災害影響地區的平均死亡人數僅為十八人;亦即是最貧窮國家的人死於自然災害的比率,相對於最富裕國家的人高於七倍或以上。由此可見,貧窮人面對自然災害時,最為脆弱及飽受傷害。

活在「脆弱環境」

事實上,人們面對危機與災難時的脆弱性,不僅與他們的生活條件,息息相關,還與他們身處的環境有密切的關係。到底怎樣的環境才會令身處其中的人變得「脆弱」?不同國際組織對「脆弱環境」(Fragile contexts)的定義略有不同,根據世界宣明會的定義是指因戰亂、天災和政治文化等因素導致的衝突與影響,破壞原應保護兒童的社會系統,令兒童陷於脆弱的處境,容易備受忽略、暴力對待、剝削及虐待等。「脆弱環境」的涵蓋範圍可能包括多個國家或只是與「脆弱環境」相鄰的一些地區,亦會隨著環境急速變化,令影響範圍擴展或轉移。

印尼的艾法對於去年九月時發生的地震,仍然歷歷在目,他說:「我看見大船漂到岸上,我很驚慌。」艾法現時已經不能回到海邊玩耍。

宣明會為受災害影響的孩子開設「兒童天地」,提供安全的環境,讓他們透過遊戲和非正式學習,舒緩心理壓力,重拾希望。

「脆弱環境」的形成,往往並非單一原因造成。世界宣明會綜合梅波克洛夫綜合指標(Maplecroft Composite)、經濟與和平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Economics and Peace)發出的全球和平指數(Global Peace Index)及和平基金會(The Fund for Peace)發出的脆弱國家指數(Fragile State Index),以釐定哪些國家或地區列入「脆弱環境」的範疇。

綜觀現時宣明會服務的脆弱國家中,大部分正飽受衝突影響,包括敘利亞和南蘇丹等,以致政治局勢及社會環境不穩,人民生活雪上加霜,為了逃避戰火,許多人被迫逃離家園,在國內流徙或前往鄰近國家,成為難民,以尋求生存的機會。由此可見,衝突是導致國家或地區陷於「脆弱環境」的最大幫兇。一般來說,「脆弱環境」的國家或地區還具備以下四個特徵:

  1. 在「脆弱環境」中,社會契約(social contract)的信任瓦解,人民不認為政府能負責或回應其需求;

  2. 身處「脆弱環境」的公共機構難以提供教育、健康等基本服務,令兒童與社區面對疾病、災害或飢餓的時候,缺乏應變及復原能力;

  3. 「脆弱環境」與極端貧窮息息相關。因為身陷「脆弱環境」的人民,受社會環境不穩的影響,難以謀生,以致更深陷於貧窮之中;

  4. 「脆弱環境」因基礎設施與治理系統被破壞,容易成為激進團體或恐怖組織發展的溫床。

身處「脆弱環境」中的兒童及家庭雖然急需援助,但是,複雜的政治環境、多方的地方勢力、不健全的金融體系、繁複的採購流程和救援人員生命安危的憂慮,令各個國際救援組織於「脆弱環境」進行工作時,遭遇重重挑戰。宣明會鑑於改變並非一蹴而就,為因應不同地區的需求,規劃了短、中和長期的服務工作,主要分為「生存」、「復原」及「發展」三個階段。例如,宣明會在糧食缺乏的地區,藉著派發糧食、現金券等方式紓緩迫切的糧食需要,同時,輔以糧食保障或生計發展培訓,並致力提供兒童保護及兒童教育。而在飽受戰火衝突影響的地區,除了照顧危難者的基本生活需要外,更關顧兒童經歷的身心創傷,因而相應地規劃心理輔導或倡議和平等。直至衝突或緊張的局勢緩解,則會進行長期的發展工作,從教育、健康及生計等方面,陪伴受影響的兒童和家庭重建生活,逐步走出脆弱的枷鎖。

長久以來,國際社會都普遍忽略活在「脆弱環境」中的兒童,他們每天為基本生活所需而掙扎求存,也未能得享各項兒童權利。因而,宣明會未來的工作重點,以深化服務全球脆弱兒童為目標,深盼在天災人禍愈見複雜的時代,竭力讓每個脆弱兒童不會被世界遺忘,能夠得著幫助與關懷,更能在脆弱中歷練堅強!

脆弱國家實例 - 剛果民主共和國

以宣明會服務的脆弱國家之一的剛果民主共和國為例,她是非洲面積最大的國家之一,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包括油、鑽石及黃金等。然而,她亦盛載著一頁頁滄桑的歷史。自從1960 年脫離比利時殖民統治後,經歷一連串政變、內戰,1997 年反抗軍推翻前政府,把國名由「薩伊共和國」改為「剛果民主共和國」,亦導致大量人命傷亡,人民缺乏基本生活所需。然而,戰事接著再起,多國捲入其中及引發被稱為「非洲的第一次世界大戰」。2003 年雖然簽署了和平協定,衝突仍然在剛果民主共和國東部持續不休。

其實,剛果民主共和國自從脫離殖民統治以來,一直未能通過民主方式,實現國家和平過渡。原定於2016年舉行的選舉,因為國內爆發衝突而一再延遲,直至去年十二月三十日才得以舉行。然而,這場剛果民主共和國人民期待多年的選舉,卻仍然未能實現全民投票。對於選舉後引發的社會不穩定狀況,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本年一月時發表聲明,呼籲該國所有利益相關單位避免使用暴力,以維護局勢穩定。

根據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廳的資料,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境內,最少有一千三百一十萬人急需人道援助,逾二百萬名五歲以下兒童飽受嚴重急性營養不良的影響。時至今日,剛果民主共和國仍然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大部分人民生活貧困。因著以上種種政治和社會不穩定狀況,剛果民主共和國屬於「脆弱環境」的範疇。宣明會自1984年起在剛果民主共和國開展發展工作,目前工作遍及十三個省份。由於當地武裝衝突和自然災害頻繁,宣明會積極推行緊急人道救援工作,提供糧食、保護兒童、營養和醫療保健,又開設「兒童天地」及為境內流徙者重歸社區提供援助。


脆弱兒童實例 - 格雷斯

總幹事的話

二月,我們經歷了最溫暖的農曆新年,美國日本卻經歷了最嚴寒的冬天(連夏威夷也下雪!)。地球暖化極端天氣似乎正在常態化。或者綠色生活環保習慣已不再是什麼大理想,而是地球......

世路思潮

「我的人生一團糟!」面前年輕的媽媽說。越南山區,離首都河內三小時車,宣明會社區發展工作已經十年,開始見成果:孩子上學,學生自發組織改善社區活動(如清理垃圾,探訪停學......

世界之窗

為了逃避家鄉的戰火,數以千計敘利亞難民來到黎巴嫩的貝卡山谷尋求棲身之處。但是,他們大部分人都生活在惡劣的居住環境中,倚靠人道救援渡日,寶珠也是其中之一。

苦難中同行

八歲的以斯帖與父母及姊妹們住在盧旺達,她的父母經歷戰火,各散東西,在2003年才回到盧旺達,與其他歸國的難民一樣,他們已經無家可歸,只有暫時住在一個昔日動物聚居的地......

捐款何處去

2018年,我們經歷了超強颱風「山竹」帶來的威力,更看見印尼地震及海嘯造成的驚人破壞力。這年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百周年的歷史時刻,多國領袖聚首巴黎,紀念與前瞻世界......

人物專訪

從2015年開始,香港浸信會醫院已經舉辦了三屆「饑饉一餐」活動,2017及2018年還是最高籌款額隊伍亞軍,成績斐然。究竟他們是怎樣去推動的呢?相信他們的經驗不但很......

中國心

含羞草好像一個小姑娘,靜靜地站在小路旁,當人們躡手躡腳地走近時,她就嚇得捂著臉彎下腰,還打指縫裡盯著人們瞧。小君和慧安也曾經好像含羞草一般,靜靜地躲在一旁。

助養樂

你有多久沒有執筆寫信了?對於遠方的助養孩子,你的信件除了可以拉近彼此距離,讓他們認識世界的另一端,還可以長遠建立一份難得的情誼。

孩子篇

「收到那些信件和賀卡時,我真的很開心。它們對我來說很特別。我很想感謝我的助養者,來自香港的你。」多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