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標籤:

訪「另類諾貝爾獎」得主托尼.里努多 - 願聆聽人與大自然的聲音

作者:龔小明

農學家Tony Rinaudo(托尼.里努多)雖然年近七旬,現時仍擔任澳洲世界宣明會首席氣候行動顧問,更馬不停蹄走訪世界各地,向各界人士推廣他發現的「天然資源再生技術」(Farmer Managed Natural Regeneration;簡稱FMNR),並參與各項國際氣候會議,包括本年舉行的「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8)。因著推動FMNR作出的貢獻,他於2018年榮獲「優質民生獎」(另類諾貝爾獎)。筆者把握他專程來港推廣FMNR的機會,與他一席話,更驚嘆這位深受嘉許的學者,是如此的和藹可親及謙遜。

願作大自然的好管家

托尼自小成為基督徒,他形容自己與神和大自然的關係是「每當我身處大自然,都感覺與神非常親近及平安。神創造了適合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我從中也看見祂的屬性,好像我們若得罪了神,悔改後便獲饒恕,而我們若破壞大自然,之後盡力復育林木,大自然也會饒恕我們,重活過來,祝福我們和下一代。」托尼在青少年時代,於澳洲家鄉目睹人類破壞大自然,用推土機剷走樹木,轉種煙草,加上深受環境運動倡議者理查.聖巴比.貝克(Richard St. Barbe Baker)的影響,他大學時選修農業,希望將來與農民和大自然同工,並且立志「我願作神所創造大自然的好管家。」

他大學畢業後,與太太一起加入國際宣教組織Serving in Mission,在1981年前赴非洲尼日爾,準備說服農民植樹以對抗荒漠化。但是經過了兩年的努力,因當地飽受乾旱天氣困擾,以致傳統的植樹方法一直未見成效。他說:「我心裡發愁,想着或者回家更好,是時候放棄了。直至有一天,我在路上無意中發現了一堆草叢般的樹苗,我從葉子的形狀認出它的名字,更發現雖然它不知被人砍伐了多少遍,還是可以從樹樁再次生出枝子和葉子,是神開了我的眼界,讓我在過往兩年經常路過之地,發現答案一直都在腳下。」而他所指的答案,是找出那些被人砍伐與遺忘的樹樁,加以復育這麼簡單。但是,他接著要面對的是如何說服那群對他失望,甚至稱他為「瘋狂的白人農夫」的農民,協助他們擺脫沿用已久的原始耕種方式,相信和實踐嶄新的FMNR。

聆聽人的聲音

托尼在1999年加入宣明會,及後開始到各地向農民推廣FMNR,他說:「雖然我常常被人稱為『造林者』(forest maker),其實我花了95%的時間在人的身上,而不是樹木,因為只有人的想法改變,大地的未來才能改變。我常常與農民作伴,提出不同的問題,並不是挑戰他們的想法或做法,而是希望聆聽他們的聲音、他們的故事。當我問他們如果保持現有的耕種方式,持續破壞大自然,將來會如何?令我驚訝的是他們大都沒有受過教育,卻也知道答案是什麼。這是他們切身的問題,而不是宣明會的問題。農民的生活一點都不容易,但為了所愛子女的未來,都願意作出改變,我便邀請他們學習和嘗試FMNR,從一小片土地開始。我會聆聽他們的想法和目標,可能是希望種出更多食物或者收集更多柴枝,再與他們一起改進耕種方式,從錯誤中學習,向目標進發。不用擔心的是大自然會饒恕我們,重活過來。所以,我從來沒有能力改變人心,而是幫助他們反思及自行找出答案。」

人的想法常常受著社會傳統、固有習慣或文化信仰等影響,這不限於農民,對於我們這群缺乏農耕知識或對氣候變化議題不太熟悉的城市人來說,托尼認為「FMNR是有關希望的故事,而宣明會多年來與農民同工,那些成果都讓聽到的人受到激勵。無疑FMNR幫助的是農民,但也幫助復育我們的大自然。我的孫兒也在城市出生,但他們最喜歡到動物園,對大自然充滿好奇。我想當我們長大了,可能心裡籌算著如何賺錢,或令自己變得更強大,漸漸忘記了與大自然的聯繫,而FMNR的故事可讓人重拾那分遺忘的記憶。我們活在石屎森林,繁忙與喧鬧,但內心深處其實仍藏著與大自然的那分連結。

我們從小就聽到農夫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卻何曾想過與他們為伴,甚至聆聽他們的聲音。托尼對神對人和對大自然的愛與謙遜,實在令人動容。

總幹事的話

剛過去的6月,香港連續9日出現酷熱天氣,是6月份其中一個最長紀錄。

專題

氣候變化是關乎所有人的危機,不過,最脆弱的一群通常首當其衝,特別是兒童。

前線工作

在萊索托一個細小村落,居住著一群決心擺脫貧窮枷鎖的人... ...

捐款何處去

在2023年,香港世界宣明會援助款項約港幣600萬元,支持厄瓜多爾3個區域項目及1個其他項目,約5.7萬人受惠。

與脆弱同行

RubberBand相隔10年後,再隨宣明會遠赴非洲,並且聆聽一位瘻管病(fistula)康復者淑琪的故事。

世路思潮

蘇聯解體後,格魯吉亞跟歐盟交好,俄羅斯決定拒絕進口格魯吉亞葡萄酒及芝士,很多葡萄園及芝士工場被迫結業,工人失業,家庭跌進貧窮。

童看世界

人會偏心嗎?父母會偏心嗎?如果問當事人,必定否認。但若問旁觀者,十之八九都會說:有。

孩子篇

阿萍回家時,看見助養計劃如何幫助韋瑩變得強健,她也立即參加了其中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