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路思潮

標籤:

格魯吉亞的貧窮

作者:趙煥明

離開第比利斯(Tbilisi,格魯吉亞首都)一個多小時,我們的客貨車進入格魯吉亞的鄉郊小鎮。同事Nana介紹:「今天會探訪幾個家庭,看看宣明會如何透過推動經濟活動,協助他們增加收入,對抗貧窮,令孩子有更好機會健康成長。」

第一家是飼養蜜蜂的。一個一立方呎多的小箱子蜂窩(beehive)裡,住了四五萬隻蜜蜂,繁殖高峯期蜜蜂數目可高至10萬。負責的太太說:「除了蜜糖外,蜂蠟可以製造蠟燭,蜂膠可以製成藥材等。」自然山草藥在格魯吉亞及高加索的山區都很普遍,靠山吃山,貧窮人自有他們生存之法。太太給我們戴上保護頭套,走進蜂窩養殖世界,那是個非常非常擠迫的世界!太太家人又介紹製造蠟燭的流程步驟,大開眼界。

蘇聯解體後,格魯吉亞跟歐盟交好,俄羅斯決定拒絕進口格魯吉亞葡萄酒及芝士,很多葡萄園及芝士工場被迫結業,工人失業,家庭跌進貧窮。

第二個我們探訪的家庭是種植不同水果樹,水果的品種及市場出路比葡萄廣闊。第三個家庭是飼養兔子,兔子生殖力強,繁殖得很快。「兔子一年可懷孕6次,每次有10至12隻小兔,一年小兔可長4公斤肉,大約可賣得30元……」兔農家庭介紹著,有一份滿足及自豪。

推動新的經濟活動其實不容易,每個項目都有風險和困難,宣明會同事提供技術支援,又做同行者及啦啦隊。

午餐在一所學校裡,與一群母親吃飯及交流,她們是社區母嬰健康的peer educator(同伴教育者)。除了分享醫療健康資訊和實踐方法外,她們更會主動向學生傳遞正面價值觀。「你們覺得嗎?建立年輕人的心理健康,比建立他們的身體健康好像更困難。」一位母親感嘆。完全同意。

總幹事的話

剛過去的6月,香港連續9日出現酷熱天氣,是6月份其中一個最長紀錄。

專題

氣候變化是關乎所有人的危機,不過,最脆弱的一群通常首當其衝,特別是兒童。

特稿

農學家Tony Rinaudo(托尼.里努多)雖然年近七旬,現時仍擔任澳洲世界宣明會首席氣候行動顧問,更馬不停蹄走訪世界各地,推廣他發現的「天然資源再生技術」。

前線工作

在萊索托一個細小村落,居住著一群決心擺脫貧窮枷鎖的人... ...

捐款何處去

在2023年,香港世界宣明會援助款項約港幣600萬元,支持厄瓜多爾3個區域項目及1個其他項目,約5.7萬人受惠。

與脆弱同行

RubberBand相隔10年後,再隨宣明會遠赴非洲,並且聆聽一位瘻管病(fistula)康復者淑琪的故事。

童看世界

人會偏心嗎?父母會偏心嗎?如果問當事人,必定否認。但若問旁觀者,十之八九都會說:有。

孩子篇

阿萍回家時,看見助養計劃如何幫助韋瑩變得強健,她也立即參加了其中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