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

標籤:

走遍荒涼烽煙之地的宣明人 — 訪費頓先生

作者:文蘭芳

費頓先生(Mr. Wynn Flaten)在宣明工作了十八年,目前負責敘利亞的難民救援工作。眾所周知,那不是一個容易的處境。趁著他到香港探親,《世情》訪問了他。筆者請教他的平生經歷,感到他是一個很有趣的人。


不一樣的人生道路

費頓先生生於美國,自言「我住在鄉郊,十七歲才第一次去到城市。」他向來喜歡歷史和地理,尤其為一些與世隔絕的地方著迷。「那時候我對蒙古和西藏很感興趣,它們當時是最為與世隔絕的地方。」他還記得在高中時寫過一篇關於「大躍進」的論文。看來從小他就有點與眾不同。

畢業後,他開始遊走世界各地,往往是西方人較少去的地方。首先到日本教英語,「我現在會說一點日語。」 後來, 他想到尼泊爾做事, 先到聖經學院進修,在那裡認識了他的夫人,夫人雖也是美國人,卻在尼泊爾出生長大。兩人結婚後就到了尼泊爾,在當地生活了九年,並育有兩位女兒。「有一段時間,我們住在一個地方,要步行三天才可到達公路。」此後他擔任一英國慈善機構在阿富汗的主管,住在巴基斯坦,後又到了塔吉克斯坦。

1999 年費頓加入世界宣明會。首先在菲律賓停駐了四年,負責亞洲附近地區的糧食保障工作,然後在印尼擔任項目總監,期間正遇上2004 年的海嘯。2011 年他擔任阿富汗宣明會總幹事,2014 年他又到了約旦,統籌宣明會對敘利亞危機的回應工作。


非關計劃,實屬召命

連串的地名和國家名稱,說明他真的是一個「國際人」。筆者問費頓,你是否在年輕時就決定這樣選擇你的人生道路?誰知他回答:「我從來沒有選過,我是陷入其中!」旁邊坐著的費頓夫人聽到,笑出聲來,說:「呀!一切都是意外!」

費頓說:「我去日本時,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朋友說我可去教英文,我就去了。去尼泊爾也是意料之外。我打算入神學院,結果入了聖經學院。」那不壞呢,認識了他的太太。「當我們去尼泊爾時,太太說,只要不是穆斯林國家,什麼地方都可以。結果後來我們去了巴基斯坦。加入宣明會,我申請去蒙古,結果到了菲律賓。後來又到了印尼。」他回到美國,正忙於某些工作,接到來自阿富汗的邀請,請他出任阿富汗地區的總幹事,並要在六個月內,扭轉當時的一些困難。他諮詢夫人的意見,太太說:「去幾個月是可以的。」他笑:「結果我們去了差不多三年。這時候有人問,可以去約旦嗎?一切事情,都似是出於意外。我應付意外的時間遠多於我做計劃的時間。」

對一些人來說,計劃不停遭打斷是極其困擾的一回事,但費頓先生卻是欣然應命。理由有二,其一是因為信仰,在需要決定的時間,他知道上主對他的召命;其二,他說:「我是一個喜歡解難和整頓的人。」比如說,阿富汗當時的工作有很多困難,以致領導層考慮要不要結束,他們給出六個月的限期,費頓應命而來,全面整頓,結果工作得以繼續。「現在我們對伊拉克難民的援助,也有很多困難,而我就是要去解決和帶領同事。」


對人與社群另一角度的理解

其中的要訣,費頓說:「我要建立起一個機構,讓其中的人覺得有價值,覺得他們的工作對社會有貢獻。」他指出,宣明會是一個很大的機構,他最欣賞宣明會是有宗教信仰為基礎的。「當然在現今世界宗教往往正是衝突點,但是,有信仰作為背後的基礎其實是宣明會的優勢,因為我們明白信仰在人生中的位置。也許是屬於不同的宗教,但人要向其信仰的神負責。我們更能明白信仰在人生中的角色,而我們按這道理工作。」當中不是沒有掙扎的,要保持自己的信仰,又要與其他信仰的人合作。就以他工作的辦事處而言,不同信仰、不同種族的人要在一起工作,他們能融洽合作,才能作為社區裡的榜樣。「兩百人在一個辦事處都不能相處,如何期望一個國家這樣做。」

費頓說:「我想我的員工,尤其是當地地區上的員工,能感受宣明會給他們機會去發展以及重建他們自己的國家。」目前的敘利亞危機中,牽涉敘利亞人、伊拉克人、約旦人、土耳其人等。「我希望他們,尤其是敘利亞人和伊拉克人,相信與宣明會一同工作,加給他們力量去發展和重建自己的國家。」


為人比成功重要

在阿富汗、巴基斯坦、敘利亞等地方工作,費頓先生可曾感到不安全?他截然回答:「沒有。我並不害怕,或許我可以有害怕的時候,但我真的沒有懼怕。到我這個年紀,就更加沒有所謂。一方面,在宣明會工作,宣明會有很多東西要你留意。至今我們並未損失過一位員工,沒有人因工作喪生。另一方面,我們的工作質素很好,地區上的人想我們在那裡工作,這會成為你的保護。所以,我們總要做好。」

費頓所說的好不只是工作表現,也是行事為人。所以他強調辦事處員工自己先做到與人共融。對他自己來說,他不是只求事業成功,也沒有想過要攀上更高位置,他只想能圓滿收場(finish well)。「你看《聖經》中許多人物,都沒有圓滿收場,例如所羅門王就是。我希望到最後,我可以圓滿收場,無論是工作方面,自己的生活,在婚姻⋯⋯」費頓先生顯然明白,像香港人愛講的贏在起跑線上並沒有意思,要在終點好好完成才是真正贏家。一位一生人跑遍荒僻艱困之地的長者,他的自許很值得學習。

總幹事的話

跟大家分享兩件開心感恩的事:一月去印度加爾各答探訪,探訪了社區發展工作及香港捐助者助養的孩子,探訪了貧民窟及宣明會協助下完成大學畢業的青年,但最特別是見了長大了的彩......

世路思潮

親愛的張姐(張艾嘉小姐):在宣明會工作二十年,遇到很多美麗的生命,靜靜的付出,默默的堅持,你是其中一位……1999 年台灣9.21 大地震後三四天,我隨著台灣宣明會......

專題

童年只有一個十年,如何抓著健康? 如果財富、名譽和健康,是成年人的追求與選擇。那麼,對小孩子來說,這三項都不會是他們的選擇……

世界之窗

十二歲的莫軒在印度北部的一間本地圖書裝釘公司工作,每日只賺到三十美仙。「我被圖書包圍,但我不知道裡面寫著什麼。」 莫軒說:「我渴望能閱讀這些自己整天運送的書本。」

苦難中同行

全球人口約有一半是婦女,雖然生產糧食的主要是婦女,但在許多地方,婦女捱餓的機會卻比男性高。由於飢餓,她們沒有足夠體力照顧兒女;缺乏營養的母親,又誕下瘦弱的嬰兒。

2016年度救援工作報告

[捐款何處去] 2016年極端天氣依然持續,加上地震和戰亂等,令世界各處災難頻仍。因戰爭而被迫逃離家園的人數創下新高,僅是敘利亞已有逾千萬人因內戰而流徙,他們仍然苦......

中國心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盡楊花開!」從寒冷到溫暖,冬日就在「數九」的盼望中來了又去。村裡的孩子搓著手、跺著腳,一......

助養樂

我們常常鼓勵助養者寫信給孩子,因為他們渴望認識你更多。到底一封信,是如何從香港送到遠方助養孩子的手中呢?

孩子篇

齋浦爾區域發展項目中,一群積極和希望為社區帶來改變的青少年團體。他們是一個實質例子,說明透過監察整個社區的發展,他們是可以確保兒童在社區內受到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