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窗

標籤:

印度

從裝釘圖書到閱讀圖書

十二歲的莫軒在印度北部的一間本地圖書裝釘公司工作,每日只賺到三十美仙。「我被圖書包圍,但我不知道裡面寫著什麼。」 莫軒說:「我渴望能閱讀這些自己整天運送的書本。」

當宣明會在2013 年於莫軒的家鄉密拉特(Meerut)展開針對童工問題的項目,莫軒的人生開始改變。宣明會為失學兒童開了十多間保護兒童中心,讓他們在裡面學習和得到指導。對一些孩子來說,這是他們唯一接受教育的途徑。

「雖然童工並不總是奴隸,但剝削孩子受教育的機會,就對孩子有損。」宣明會亞洲區聯合主管舒蘭法說。「在保護兒童中心裡,孩子都得著輔導,並且,可以擺脫勞動市場。工作人員會探訪家庭,向他們解釋教育的重要性。在中心裡,孩子也會學習常用科目。當他們預備好了,宣明會就會支持他們入學。」

現時,密拉特約有五千六百多名童工,從事耕種、製造足球、剪刀、袋子、毛巾、繩子和人造首飾等。宣明會的童工項目特別關注教育,尤其是小學教育,旨在協助年幼兒童擺脫童工歲月。「這個項目相信愈早介入兒童教育, 對孩子生命的影響愈深。」舒蘭法說。

此項目轉化了莫軒的生命。從前,他非常疲勞,只能在每天長時間工作後才睡覺。現在,這名曾經渴望能讀懂自己每天處理的圖書的孩子,已經得償所願了。「我喜愛我的教科書。我最喜歡學英語。我也享受學習數學和印度語。」莫軒說。

莫軒放學後會到保護兒童中心,也有時間與朋友玩板球。他變得更健康、更快樂了,還有夢想。「長大後,我想當警察。」莫軒說:「我想跑得很快,捉拿所有小偷,但我首先想完成學業。如果不上學,我就不能當一個好警察。」

莫軒的爸爸患有哮喘病,身體虛弱不能工作。莫軒的媽媽嘉麗莎,沒有固定工作以供養一家八口,她感激莫軒為家庭帶來收入。

「宣明會的工作人員來和我傾談,我知道教育可讓莫軒活得更好。」嘉麗莎說:「他比以前笑得更多了,現在的他更快樂。我希望孩子活得更好,我不會讓他們輟學。」

童工在印度很普遍,有三百二十五萬名五至十四歲的兒童工作。

為了不讓低收入成為兒童接受教育的障礙,宣明會提供縫紉機、水牛等經濟發展援助,為家庭提供生計支援。

莫桑比克

學校供餐 一舉兩得

「我以前常常不開心,肚子餓,學業成績也很差。而且,我知道老師常常要加倍用力,才能令我集中精神。」莫桑比克杜麗莎的校園回憶,大都是飢餓和難以集中精神。

宣明會相信教育是必須的, 但是,如何幫助學生專注學習,並非僅是讓學生踏入課室。學習需要師生的配合。可是,飢餓常常令兒童分心和不能集中精神,這對兒童在課室內或將來在職場上的成功均造成嚴重的不良連鎖反應。而這正是宣明會在莫桑比克發展「攜手為兒童教育項目」的原因,由2012 年十月至2015 年十二月推行,以減少飢餓、促進本地農業、改善健康及增加識字率為目標,受惠人數達二十多萬人。

此項目為一百五十間學校共六萬一千多名學生、二千多名教師和廚師,派發由社區義工預備的膳食。但是,此項目遠遠超過一般的學校膳食項目。一如其名,教育兒童需要攜手進行,才能成功。同時,相應的農業項目亦隨之發展,藉著將參與學校和本地農民連繫起來,以保證計劃的可持續性。透過為農民提供玉米、花生和椰菜種子,以及農業投入來改善農作物的多樣性及出產。為了回饋,農民捐出百分之三十的收成給學校的膳食項目。

世界糧食計劃署估計, 莫桑比克有三分之一的人長期面對糧食不足的情況,五十萬名六至廿三個月大的兒童營養不足。自從宣明會推行此項目以來,這數字減低了。不僅學生較容易集中精神,教師與學校管理人員亦能受惠。其中一所受惠學校的校長法多杜說;「現在,參與的學校有機會為社區及鄰近村落的孩子,提供更佳的教育了。」

杜麗莎也說:「我想有了這項目後,很多像我這樣的孩子,就可以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好好閱讀和明白老師的說話。」我們也相信此項目,不僅有助鼓勵孩子上學,亦能有效減少飢餓的情況。

宣明人語

從另一面看難民

作者:Erica Hall(英國世界宣明會)


宣明會傳訊人員Erica(左一)於2015 年秋天,與難民同行,徒步穿過塞爾維亞。
我一直關注著人們對於難民一詞說法的演變,滿懷好奇,亦帶著令人難以置信的悲傷。在專業上,我多年來一直倡議受武裝衝突影響兒童應享的權利,並確保世界聽見他們的聲音。在個人層面上,自我年輕時,難民就在我的生命中進進出出。我從他們身上學習到幾件事情:

一、「沒有人選擇做難民。」—這是我最近從一位來自波斯尼亞的前同事口中聽見的,她在1990 年代國內衝突期間逃離家園,後來回去幫忙重建國家。沒有家庭會輕率地作出離開家園的決定。而是必須這樣做,離開是為了繼續生存。

二、我們有地方—人們常說我們不能接收難民,說我們沒有地方或資源。對於這個,我可以用個人經驗來反駁。在1980 年代,當我還是青少年時,我的社區和家庭都贊成接收從柬埔寨衝突中逃難出來的難民。我的家庭並不富裕,事實上我們的生活才僅僅過得去。

但是,我們協助的家庭卻真是甚麼都沒有。他們來到時,僅帶著幾件衣服和細軟。我們接待他們,只有一個簡單原因:這是當作的事;這是道德上當作的事。這三個人—燦花、趙恩和三歲的多多—需要幫助。他們需要有瓦遮頭、食物和機會去重建生活,以及一點關愛。

一夜之間,我們這五口之家幾乎增大了一倍,並非所有事情都順順利利,但我們當中沒有一個後悔幫助了多多一家,或是幫助其他搬進我們小鎮的柬埔寨家庭這個決定。


三、我的下一個學習是難民能豐富我們的人生,我從燦花、趙恩和多多身上學習了許多東西,即使我們之間存在語言和文化障礙。他們對於今天的我是怎樣的一個人、選擇的職業及我的生活方式,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在更廣闊的層面,對每一個負面的難民故事,我們總能找到一個「成功」故事:耶穌和穆罕默德都是難民。四屆奧運金牌得主莫法拉(MoFarah)在他八歲時以難民身份到達英國。我們也不能忘記小安妮(Anne Frank),一位持續教導我們人性和希望的難民兒童。

每年的一月十九日是教宗所訂的「世界移民與難民日」,用以表揚難民的貢獻,並且,重新發現人性的光輝。我希望我們最終能夠有一個地方,供給所有像多多那樣,只是渴望感到安全和被愛的孩子。

總幹事的話

跟大家分享兩件開心感恩的事:一月去印度加爾各答探訪,探訪了社區發展工作及香港捐助者助養的孩子,探訪了貧民窟及宣明會協助下完成大學畢業的青年,但最特別是見了長大了的彩......

世路思潮

親愛的張姐(張艾嘉小姐):在宣明會工作二十年,遇到很多美麗的生命,靜靜的付出,默默的堅持,你是其中一位……1999 年台灣9.21 大地震後三四天,我隨著台灣宣明會......

專題

童年只有一個十年,如何抓著健康? 如果財富、名譽和健康,是成年人的追求與選擇。那麼,對小孩子來說,這三項都不會是他們的選擇……

苦難中同行

全球人口約有一半是婦女,雖然生產糧食的主要是婦女,但在許多地方,婦女捱餓的機會卻比男性高。由於飢餓,她們沒有足夠體力照顧兒女;缺乏營養的母親,又誕下瘦弱的嬰兒。

2016年度救援工作報告

[捐款何處去] 2016年極端天氣依然持續,加上地震和戰亂等,令世界各處災難頻仍。因戰爭而被迫逃離家園的人數創下新高,僅是敘利亞已有逾千萬人因內戰而流徙,他們仍然苦......

人物專訪

費頓先生(Mr. Wynn Flaten)在宣明工作了十八年,目前負責敘利亞的難民救援工作。眾所周知,那不是一個容易的處境。趁著他到香港探親,《世情》訪問了他。筆者......

中國心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盡楊花開!」從寒冷到溫暖,冬日就在「數九」的盼望中來了又去。村裡的孩子搓著手、跺著腳,一......

助養樂

我們常常鼓勵助養者寫信給孩子,因為他們渴望認識你更多。到底一封信,是如何從香港送到遠方助養孩子的手中呢?

孩子篇

齋浦爾區域發展項目中,一群積極和希望為社區帶來改變的青少年團體。他們是一個實質例子,說明透過監察整個社區的發展,他們是可以確保兒童在社區內受到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