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酸」的動力
在這十年的義務攝影工作,除了柬埔寨,他還隨宣明會到過埃塞俄比亞、肯尼亞、印度、孟加拉、烏干達、約旦、黎巴嫩、蒙古、尼泊爾和中國內地等。他開心地說:「第四、五、六次便清楚記得,之後也開始數不清楚次數了,因為有些國家也不止到過一次。」
除了第一趟旅程之外,他說印象最深刻的是約旦和黎巴嫩之旅,感覺很大,但反而沒有拍下來。「當時在黎巴嫩,那兒距離敘利亞邊境很近,我們探訪了一個敘利亞難民家庭,父母帶著兩個大概十一、二歲的女兒和一個男嬰,生活困難,因為難民身份很難找生計。聽說他們以前很富有,我以為只是一個中產家庭,怎料在屋內看見他們的舊照片,才知道他們以往的家,真的是一間豪宅,還放著幾部歐洲房車,兩個女兒,穿著很漂亮的衣服,爸爸則穿著西裝,很有型,總之是很富有的。他們逃難來到黎巴嫩之後,現在的家很小,只有大概二百呎,五個人居住。我看著那些照片,再回望爸爸的樣子,長了鬍子,很落寞,全家人的面貌與以往的反差真是很大。那時,總幹事趙煥明一邊和爸爸傾談,爸爸便開始哭了,我覺得很心酸,平時我看見這些場面都會拍下來,但當時真是很不忍心。我想如果我是他,父母年紀大了,我要帶著他們爬過山,逃難到黎巴嫩,本來很富裕,但現在失去一切,我會怎樣呢?」Anthony認真地說。
他接著說:「我覺得我們都很幸福,因為我們沒有經歷戰爭,因為一旦發生戰事,便可以變成一無所有。有時我們看見有些貧窮人,他們可能一出生就只有青蛙吃,所以,他們會覺得這事情是正常的。就算他們營養不良,他們仍然會很開心,但難民的情況不同,他們真的很不開心,他們之前曾經享受美食,有機會去旅行,非常富裕。」
Anthony雖然難以忘記這個心酸的故事,可是,他認為這些真人真事,反而令他變得更積極,抱著能夠幫助的便幫助的心態去繼續當義工。他說:「我們有時在電視機、收音機或相片裡,看見或聽見這些人的故事,但與親身經歷的是兩碼子的事。我從探訪中學習到很多東西,所以,我很喜歡做義工,因為有時在香港其實太幸福、太舒服,很受保護,飲食和交通都很方便,令人太安逸,有時出去看看其他人和事,對個人成長是不錯的,可以提醒自己不是每個人都那麼幸福的。」
談到起初與現時隨隊拍照的心態,他坦白地說:「最初做義工時其實是有一些私心的,因為自己喜歡旅行攝影,所以,希望把東西拍得好看,起初帶著拍攝美麗的東西的心態,花很多時間去思考和構圖。但是,去了這麼多次探訪後,我覺得把珍貴一刻拍下來比較重要,未必是不開心的,可以是開心的,總之要捕捉到那個環境和人的感情。我喜歡如實拍攝,有些人會喜歡拍得很感性,但我覺得把真實的東西拍下來就可以了。一個生活在困境中的人,也可以開心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