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平凡人的不凡力量

今年,我們共同經歷到,極微小的病毒也足以令全世界停頓;同時,亦見證到平凡如我們也能同心協力,對抗疫症。作為一個國際救援及發展機構,世界宣明會已在全球逾 70 個國家展開應對 2019 冠狀病毒的援助工作。70 年來,我們堅持謹守,與世界各地的人一起迅速應對大大小小的災難與危機:埃塞俄比亞饑荒、盧旺達大屠殺、一次又一次的難民危機……竭力向困乏無助的一群人伸出援手,並且,守候他們重建新生,重見希望。

我們每一個都是平凡人,但是,只要我們願意,就能夠合力發揮出不凡力量。


探訪團團友

宣明會每年都會舉辦支持者探訪團,參加者中不乏入五登六的助養者。他們大部分都說自己只是平凡人,助養孩子也是平凡事。但是,每當親眼看見助養孩子就在眼前時,都會感受到自己的助養行動帶來的不凡力量。


Susan:「當初只是直接想幫助小朋友,幫助她脫貧,便決定助養兒童了。我想有時幫助人,其實不用想太多。」

姚姚:「我們縱然不可以改變世界,但是,如果每個人助養一個小朋友,就能至少多給一個家庭帶來轉機。」

Ceciline:「我發現助養兒童不僅幫助到自己的助養孩子,還有其他孩子和他們的家人。我會堅持有能力時都去助人。」

阿輝:「我開始助養小朋友時,沒有特別考慮什麼,自覺能力所及便去做。所以,我希望有能力的人,都能走出這一步。」



「做義工應該要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就好像生存便要喝水一樣呢!」
── Anthony(宣明會義務攝影師)


Anthony為宣明會擔任義務攝影師十多年,不僅在各類大型活動包括「饑饉 30」中擔任大會攝影,更隨隊到過許多貧困和受衝突影響的地區拍攝,而背後驅使他默默當義工的,是一個個叫他難以忘懷的心酸故事。他憶述第一次隨隊到柬埔寨探訪偏遠農村,看見非常瘦弱的一家七口,住在面積只有一個車位大小的茅屋;孩子在河裡辛苦一輪地捉魚,就只捉到一條五元硬幣般大小的魚。「整家人的一餐就吃那條小魚,印象十分深刻。」

除了第一趟旅程,在黎巴嫩探訪一個敘利亞難民家庭,也教 Anthony 非常深刻。屋內的舊照片,記錄了他們昔日不僅住豪華洋房,還坐擁幾部歐洲名車。看著照片,再回望眼前父親落寞的臉容,Anthony 深深感受到戰爭的無情:他們曾經非常富有,現在卻一無所有。「傾談時,爸爸開始哭了。我覺得很心酸,平時我看見這些場面都會拍下來,但當時真是很不忍心。」

「親身看見經歷過戰爭和家庭破碎的人,才明白到沒有什麼東西是必然的。」這些令人心酸的真實故事,令 Anthony 更積極面對人生,以及擔任義工來盡力幫助有需要的人。「我認為每個人都應該終身地去做義工,有什麼強項便做什麼,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可以。」身體力行、活出信念的 Anthony 堅定地說。

「只要一群人同心合力地完成一件平凡事,及後也會發現那些事情其實一點也不平凡。」
── 譚旺輝(宣明會資深義工)




譚旺輝(阿輝)在香港長大,家境清貧的他小時候沒有什麼零食和玩具,但仍自得其樂。他回想與家人同住板間房的歲月,一個單位裡面有八至十個孩子。由於父母都出外謀生,留守在家的成人便會幫忙照顧所有孩子,這正是一種守望相助的精神,而他便是在這環境中潛移默化地成長,「可以幫助別人便會這樣做的想法,可能自小已經植入在腦海裡。」

上世紀八十年代,香港經濟開始起飛,但在1984年卻發生了埃塞俄比亞饑荒,那些畫面震撼著譚旺輝的心。當時宣明會為此舉辦「饑饉30」,讓大家體驗飢餓滋味之餘,也為身陷饑荒的人籌款以提供實際援助,於是他便立即參加。由於體驗非常深刻,也盼望參與更多,後來自薦成為義工,至今廿多年,每年風雨不改擔任不同義務崗位。「有人問我說為何一直在宣明會當義工?我想這些年來,學會了很多東西,好像怎樣籌辦活動和待人接物等。朋友的圈子也因而擴闊了,得著真的很多,因而盼望回饋給宣明會。」

自言是一個平凡人和一個平凡的義工,阿輝分享著說:「如果你覺得自己平凡得有點沉悶,可以找一些平凡事,多花一點心思地去做。經過一段時間之後,你將會看見一些不平凡的結果。只要有心,甚至覺得突然之間想幫助別人,你就可以出一分力了!」

「我不是想影響千百萬人,影響到一個人已很重要,這樣就會產生連鎖反應。一生直至年邁,也要堅持影響人。」
── 文蘭芳(香港世界宣明會《世情》創刊號總編輯)


文蘭芳自1992年《世情》創刊至今也擔任編輯之職,「我不做沒有意義的事情,特別是要長期做的。我很感恩,不是每個人也能執筆表達所想,有能力的便應該去做。」在廿多年前,互聯網還未發達的年代,《世情》作為宣明會與市民大眾溝通的橋樑,十分重要。「《世情》傳遞的不單只是理論、個案,更是一種價值觀,一份願景,一份使命。《世情》的教育性很強,希望能影響大家思考:生活不只是吃喝,窮人和災民也是有價值、有尊嚴的,分享是重要的。」

回想當初願意與宣明會一起孕育《世情》,蘭芳覺得「這是很有趣的,也是人生的道理,想得太多便做不到。當然不是每件事情都會成功,但是,後來能夠成功或者取得成果的,都是起初只是覺得好便去做的事情。」至於能夠一直堅持廿多年,原因是互相信任。「宣明會給我很大自由度,機構由小變大,我與同事合作得很好,從沒有把我當外人。做《世情》,大家都要放入很多感情、心力,信任很重要。」

「宣明會從一個小小的願望開始,今天成了很大的機構,但是我覺得她未改初心,仍然是關愛最有需要的兒童。這些年來我有幸見過好些國家不少宣明會人員,又或讀過他們所寫的心聲,他們有一些驚人地相似的特質,就是熱誠和堅毅,令人動容。我也訪問過很多參與者,他們或是捐助者,或是義工 ── 各式各樣前線或幕後的義工,這些人和我一樣,都是平凡人,就只是抱持要盡一點綿力的心,投入在自己可以貢獻之處 ,就影響了他人的生命。」蘭芳總結著這段一路走來的心聲。

「當大家了解越多,便越明白自己是有能力去幫助別人的。」
── 張艾嘉(宣明會終身義工)




張艾嘉自言對於家庭、事業和朋友,都是一個很長情的人,甚至當宣明會義工也轉眼28年。回想1993年首次隨宣明會到訪埃塞俄比亞,親眼目睹飢餓兒童的苦況,她憶述:「我心裡有很多疑問,關於這個世界究竟發生什麼事情?還有作為一個人,我們是否應該彼此幫助呢?」回來後,張艾嘉便許下當終身義工的承諾,一直隨宣明會出外記錄各地兒童的需要,以及宣明會的工作成果,再與大家分享,讓更多兒童和家庭因而得著幫助。

這些年來,張艾嘉隨宣明會所到的足跡遍及非洲、亞洲和中東多個國家。她早年曾到非洲索馬里和肯尼亞等國,在互聯網仍未普及的年代,讓大家得悉飢餓和戰火兒童的實況;她也多次到蒙古探望自己的助養女童,並因為未能出席她的大學畢業典禮而落淚;去年,她前赴黎巴嫩邊境,更被敘利亞難民的經歷所觸動,令她感覺到世界的需要仍有很多。

張艾嘉說她希望繼續當義工,四出探訪,為有需要的人發聲,同時,也成為捐助者的眼睛,帶他們去見證善款的成果。而她相信只要自己一直堅持下去,總會有人看見,因而願意向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她充滿信心地說:「我覺得每一個平凡人也是有能力的,這與他擁有的金錢多寡無關。而是那份與人分享的心,應該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

場地支持:Paragon Asia

「幫助有需要的人是沒有所謂失敗的,有心是最重要,只要願意嘗試就會有收穫。」
── 陳思堂醫生(香港世界宣明會董事會成員)




陳思堂醫生說自己是一個平凡的腦外科專科醫生,一直以來,他都十分喜歡自己的工作。他認為做醫生能夠幫助人,十分有意義。但是,在二十五年前,他毅然決定以另一方式去幫助人,就是加入宣明會,投身扶貧事業。他曾經帶領宣明會在中國內地、香港和七個亞太區國家的工作,至今仍然是香港世界宣明會董事會成員。

由醫治人腦,轉為改變人心,陳思堂醫生憶述當年作出這個決定前,考慮了數個月。加入宣明會後,他由獨自行醫,變成與一群同工及國際團隊合作,更要面對不少從前沒有遇過的挑戰。於是,他努力學習各個範疇的知識,例如人事和財務管理、社會學、經濟和農業,為的是可以更有效地帶領團隊,讓宣明會的工作真正幫助到世界各地的貧窮人。

陳思堂醫生多年來,隨宣明會到過不少貧困地區,看到很多貧窮人都十分努力,卻欠缺發展的環境和機會。他認為我們每一個平凡人,也有能力為他們帶來改變的機會,最重要的是有勇氣踏出幫助人的第一步。「我起初也有很多東西不懂,但只要肯學肯試,一起合作就能做到。」陳醫生說,幫助人能令自己的人生更豐盛,而當中的快樂更是無法形容。

「可以的話,我想一年探望一位,看看他的成長。看到孩子的成長是一個額外獎賞,因為能陪伴他們成長的時間有限。」
── Tinny(助養者)


Tinny 由進入職場開始,便助養孩子。由於身為護士,時間上難以參加宣明會舉辦的探訪團,她於是便決定自行前往探望每一個助養孩子,多年來已經到過斯里蘭卡、菲律賓、柬埔寨、緬甸和孟加拉,有些地區還是首次有香港人到訪的。

在短暫和孩子相處的時間裡,Tinny堅持要花時間和孩子玩積木,即使言語不通,她也希望教孩子如何拼砌。「我很想我的小朋友學會分享,我希望他們與同伴分享玩具,並從中感受所帶來的快樂。當他們學會了怎樣玩,可以去教其他人,讓其他人去玩,這是一種分享。分享是要學的。我不能助養所有小朋友,但可以藉一份玩具把它延續下去。

Tinny在出發前,也會騰出時間去購買物資,再寄往當地。「探訪學校時,我會送小禮物給學生,我總是帶著助養孩子一起派發。我希望他們可以一起參與,有一天他們有能力時,也會去幫助別人。Tinny希望助養孩子能夠明白她的心意。在平凡的相處中,一點一滴地塑造和祝福他們的生命。我們都是平凡人,但如她所說的,生命影響生命,必須通過自己的行動。

「在疫情期間,與其說我們所做的是在幫助別人,其實是幫助自己。因為大家的心靈都難過,很想多走一步,彼此支取力量。」
── 黃翠如(助養者)




黃翠如 形容自己是一個快樂與平凡的人。童年時,她在一間屋邨小學就讀。她還記得有一次,當她滿心歡喜地被選為全級代表之一,參加跳舞班,但最後卻因為家裡未能負擔學費而要放棄。「那一刻,我覺得自己好像比別人差。但是,現在看來都只不過是一個經歷。我覺得自己縱然比別人貧困,但也是一個正常和平凡人。」

近月的疫情,讓翠如再思貧窮。她曾經情急地穿著睡衣,到超市購買食米,卻發現貨架早已空空如也。「我們以往覺得理所當然有的東西,原來突然之間是會沒有的。但這卻是世界各地很多人,自出生以來,已經接受了的事情。而我們對於貧窮,亦不再流於幻想,或只是透過第三者去看這事情……」疫情期間,翠如還主動聯絡宣明會,協助派發她四出搜尋到的搓手液,更一起探訪基層家庭和送上防疫物資。「我們分享到的物資其實不多,但我覺得可以真正分享的是,當他們覺得徬徨無助時,讓他們知道有人關心。」翠如領略到真正的分享是當自己缺乏而別人更有需要時,我們仍願伸出援手。

自言平凡的翠如,亦開心地說助養兒童,讓她不再平凡。她親身探訪助養女兒後,感覺到那種不平凡,源於她讓孩子的人生有了另一個選擇。她相信這也是每個平凡人,都能夠做到的事情。


場地支持:基督教香港信義會馬鞍山信義學校

「平凡人只要有心,同樣可以在鄰舍中做到不凡事。」
── 歐偉民博士(工業福音團契總幹事)




歐偉民博士 看見基層朋友的貧窮,並不單是缺乏資源。「有一種叫我們心酸的貧窮,是基層朋友沒朋友,面對生活上的張力和巨變,不知道可找誰幫助。」

疫情期間,歐博士與同工發起「社區抗疫關懷行動」,盼望與基層家庭共渡時艱。面對龐大的需要、緊絀的資源,歐博士難免感到無力:「感恩宣明會不但送贈物資,更與我們一同探訪,且觀察基層家庭的需要,迅速回應。」當看見宣明會找到捐助者送來全新的玩具,贈予因停課而長期困在狹小空間的孩子,歐博士很感動:「基層孩子縱然貧窮,但宣明會的同工看見他們的生命同樣尊貴。」

一次,一個基層朋友婉拒他們送贈的口罩,請他們派給另一個更有需要的街坊。歐博士認為,這樣彼此記掛的鄰舍關係很美:「因著我們的服侍,基層朋友的生命得著改變,能夠同樣愛人,成為鄰舍的祝福。」生命的轉化,一直激勵他在不同張力中仍然堅持活出「愛鄰如己」的使命。「我們能做的,只是送上一杯涼水,讓他感受到有人關心、同行。」歐博士相信只要有心,每個平凡人也可以這樣做。



「我渴望建立一個團隊,讓團隊中的人覺得有價值,對社會有貢獻。」
── 溫費頓(世界宣明會前敘利亞危機救援項目總監)


溫費頓(Wynn Flaten)在宣明會工作近廿年。他首先在菲律賓停駐了四年,負責亞洲鄰近地區的糧食保障工作,然後在印尼擔任項目總監,期間遇上 2004 年發生的南亞海嘯。2011 年他擔任阿富汗宣明會總幹事,2014至2018年又到了約旦,統籌宣明會對敘利亞難民的救援工作。

溫費頓所到之處,一個比一個富挑戰性,甚至關乎自身及家人安危。在阿富汗、敘利亞等動蕩地區工作,他可曾感到不安全?溫費頓截然回答:「沒有,我並不害怕。我們的工作受當地人歡迎,自然會成為我們的保護。所以,我們總要做好。」溫費頓所說的好不只是說工作質素,也是行事為人,要做到融洽合作。

溫費頓說,如此流動性高和挑戰性大的工作歷程,並不是他所選的。「我明白信仰在人生中的位置,人要向其相信的神負責。」信仰是他的支柱,也幫助他面對眾多抉擇與艱難險阻。溫費頓說每個清晨,他都跟自己説:「今日將會有美事發生。將來如何,我真的不知道。但歷史最後會告訴我們,上帝一直掌管一切。」時至今日,宣明會仍然在阿富汗、約旦及鄰近地區幫助難民重見希望。



「我們要思考,假如耶穌基督今日身處世界複雜的問題與需要之中,祂將行的事;應當跟隨而行。」
── 卜皮爾博士(世界宣明會創辦人)




卜皮爾博士(Dr. Bob Pierce, 1914–1978) 是一名戰地記者、上帝忠心的僕人、孩子的父親,也是世界宣明會創辦人。1947 年,33 歲的卜皮爾第一次踏出美國到中國宣教,也是他第一次進入另一個文化去傳道。人們的苦難與窮困,撼動著他的心。卜皮爾深深體會到當貧窮人欠缺食物、衣服、居所或藥物等生存基本需要時,單單聽到福音並不足夠,還要生活上實質的幫助。這推動著他在 1950 年創立世界宣明會。

卜皮爾以記者身分在韓戰期間,於實地以筆桿及攝影機記錄衝突情況,將第一手資訊帶回美國,呼籲人持續關心受戰爭影響的孤兒寡婦並捐款幫助。因為他深信窮苦困乏的人不是一個統計數字,他們每一個都有自己的臉孔、名字、感受、希望和夢想。

及至越戰時,宣明會更進一步為受戰火的一群送上直接援助,包括開設難民學校、為流離失所者提供居所、為截肢者提供輪椅及為飢餓兒童開設餅乾工場等。時至今日,世界宣明會已擴展至全球近 100 個國家服侍貧窮及有需要的人,延續卜皮爾的熱忱和信念。


發揮不凡力量

宣明會70年來一直堅持謹守,與世上有需要的人同行。我們深信每個平凡人都擁有不凡力量。
只要願意,我們就能集結平凡人的量,為更美好的世界付出一分力,迸發出更大的改變力量。

現在就與宣明會一起發揮不凡力量。


香港世界宣明會為一有限責任形式成立的基督教救援及發展機構,旨在為貧窮的兒童、家庭及社區帶來長遠的改變。
© 2022 香港世界宣明會版權所有 | 有關善款之運用及監管,請按此進入捐款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