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標籤:

棲身「脆弱環境」- 流離失所的童年

作者:日堯

聯合國指出現時全球正在發生的衝突數量超過100個,達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最高水平,去年初,全球20億人(佔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生活在受衝突影響的地區。令人更擔憂的是大部分衝突都可能持續多年,導致社會環境長期不穩,經濟及民生基建等難以發展,若然再加上天災或氣候變化的侵襲,將令受影響的家庭繼續流離失所,歸家無期,無法重建生活,兒童在暴力威脅和不穩的環境中學習和成長,對他們帶來負面的影響。

相對於貧窮和飢餓對人的影響,這群長期因為政治或其他持續危機,生活在「脆弱環境」的人,他們的生活處境更為複雜。由於身處的地方固有社會機制面臨失效,難以為兒童及家庭提供適切的生活環境及協助,令他們為求生存,必須面對比貧窮和飢餓更複雜及鮮為人知的困境,而索馬里便是「脆弱環境」之一。

何謂「脆弱環境」?

被視為脆弱環境的地方,局勢普遍動盪不安,兒童往往面對著極嚴重的暴力、剝削、侵犯和忽視。政治和社會壓力導致這些地方特別容易發生衝突,亦破壞和減弱了各種保護兒童的制度,例如醫療和教育服務。

索馬里位於東非,毗鄰埃塞俄比亞、肯尼亞和吉布提。由於鄰近印度洋與紅海相接的亞丁灣,故此一直是航海貿易的必經之路。2010年前後,當地以海盜猖獗聞名於世。然而,很多人並不知道這是一個「脆弱環境」的實例。由於索馬里內戰持續多年,導致政治及社會環境不穩,連海上秩序也無法維持,以致很多外國船隻前來非法捕魚或傾倒廢物,嚴重影響當地漁民的生計。為了生存,漁民成為海盜。由此可見,生活在「脆弱環境」(fragile context)中的家庭,往往無法倚靠固有的社會機制和保護法則去生活,他們有的選擇離開家園,另覓生計;也有的選擇保護家園,不惜一切。凡此種種,也令整個社會陷入更不穩的境況,生活其中的人更為脆弱。

因何脆弱?

導致索馬里成為「脆弱環境」的原因,可追溯至上一世紀。和非洲大部分地方一樣,索馬里在近代也一度成為殖民地。位於索馬里北部的索馬里蘭地區前身為英屬索馬里,1960年6月26日獨立,五日後(7月1日)由意大利託管的南部地區亦獨立,同日南、北部合併,成立索馬里共和國。1969年,索馬里國民軍司令西亞德.巴雷(Mohamed Siad Barre)政變上台,成立索馬里民主共和國。1991年1月,巴雷政權被推翻,索馬里自此陷入長期的內戰和動蕩。同年5月,索馬里蘭地區單方面宣佈「獨立」,成立「索馬里蘭共和國」,首府為哈爾格薩,唯至今仍不獲國際社會承認。

長年政局不穩令索馬里的發展停滯,貧窮率很高,以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預計及2017年的貧窮線為準,貧窮率由2017年的71%增加至2023年的73%。政府亦無法推行和維持基礎建設、醫療、民生保障等基本服務。此外,雖然擁有非洲最長的海岸線,索馬里的氣候卻很乾旱,特別是內陸地區。當地不少部族以畜牧為生,主要是飼養山羊、綿羊、駱駝和牛。為了爭奪珍貴的資源,經常發生衝突。

傳統上,索馬里一年有兩個雨季,包括3月底至6月初的大雨季,及10至11月的小雨季。但氣象預測,去年大雨季降雨量恐持續不足,聯合國表示,索馬里半數以上人口都將需要人道援助,包括宣明會在內的許多援助機構亦紛紛示警:「一場前所未有的人道災難即將來臨」。

近年,由於氣候變化加劇,當地天災也比以前更頻繁發生。例如拜多阿在2022年底至2023年初一度因旱災瀕臨饑荒,旱災已在2022年造成索馬里共4.3萬人死亡,其中半數是5歲以下兒童。在2023年底,索馬里部分地區卻遭遇極嚴重的水災。除了旱災和水災,索馬里亦不時受蝗災威脅,曾在2020年因蝗災肆虐宣布進入緊急狀態。而這些自然災害也導致大量人口,為了生存而逃離家園。統計截至本年初,已有超過270萬索馬里人因飢餓或衝突而流離失所,被迫棲身在臨時處所或境內流離失所者營地,包括逾57萬人身處索馬里蘭。

在索馬里境內有逾2,000個境內流離失所者營地,單計索馬里蘭地區已有逾180個。許多家庭要在此棲身數年,甚至更長時間,他們離鄉別井,失去生計。由於營地往往地處偏遠,由流離失所者聚居而成,缺乏社區基礎設施及合適住所,也欠缺充足的食物、清潔食水和電力等,令他們缺乏生活所需,更面臨各種危險的處境,特別是孩子和婦女。同時,營地附近亦往往沒有學校或醫療服務,令孩子失去接受教育和健康成長的機會。而流離失所者也較難找到工作,賺取收入來養活自己和家人。當地政府雖然有責任保護和援助流離失所的家庭,然而,卻未見具體及長遠的措施正在落實執行,很多人唯有倚靠人道援助過活。但救援款項亦往往面臨短缺,令他們一直陷於脆弱的景況,無法憑一己之力走出困境。

境內流離失所者營地的營帳,大多數由家庭自行搭建而成。

營帳都是家庭以撿拾回來的膠袋、破布、鐵皮和樹枝等搭建,日間酷熱,晚上卻很冷,令孩子容易生病。

簡陋的營帳對婦女及孩子的安全造成威脅,也沒有電力和食水供應,衛生環境亦惡劣。

索馬里蘭位處索馬里北面,於1991年5月宣佈「獨立」,但至今仍不獲國際社會承認。

不要遺忘脆弱孩子

宣明會自1993年起在索馬里不同地方(包括索馬里蘭)開展工作,涵蓋糧食保障、健康及營養、水利衛生、生計改善、兒童保護、教育及應對氣候變化等範疇。在2022年度,我們的工作惠及逾200萬人,當中超過一半為兒童。

鑑於「脆弱環境」局勢不可測和不穩定,宣明會發展了一套「脆弱環境」項目模式(Fragile Context Programme Approach,簡稱FCPA)。這套專屬的模式使我們可以在洞察局勢之餘,更加適應脆弱環境和有效地管理風險。FCPA是一套全面的模式,不但回應緊急情況(人道救援工作),亦兼顧長期的需要(發展工作),同時針對衝突和脆弱的根本成因和催化因素(促進和平的工作)。

FCPA在擬定過程中,嚴謹地分析及監察實際環境。這些分析有助宣明會和合作伙伴在項目設計及運作上作出必要的調整。整套FCPA模式預設了局勢會有轉變,並能夠快速地適應及作出回應。

項目會預先制定「生存」、「適應」和「發展」三類工作,按照當地局勢出現的大小變化,適時靈活地調整各項工作內容。這種工作模式使宣明會能夠有彈性去應對預測之內和意料之外的事件及環境變化,因為項目工作人員、合作伙伴及社區經過培訓後,能夠按危險和機遇改變而作出決定,調整工作及預算。能夠如此隨機應變,有賴機構靈活的運作模式和相關程序(包括安全意識),使我們得以持續、安全有效地推展工作,幫助身處「脆弱環境」的兒童和家庭。

縱然我們制定了應對「脆弱環境」工作的模式,但仍需要穩定的救援款項,才能因時制宜地持續幫助脆弱孩子重整生活和重建未來。現時,全球仍有6,250萬名境內流離失所者,不少棲身於各個「脆弱環境」之中。估計至2030年,全球最貧困人口當中,多達三分之二將身處脆弱及受衝突影響的地區,令孩子陷於極度貧困的處境,亦缺乏保護和基本的生活保障,甚至失去至親、安穩生活和教育機會,苦苦掙扎求存。

縱然我們難以明白或改變「脆弱環境」的現況,卻可以花一點時間,認識更多脆弱孩子和家庭的處境和需要,叫他們不會被世界遺忘!

我睡覺時總是擔心去哪裡給孩子們買食物,去哪裡找工作,避免陷入困境,我真的很擔心。我不相信我會重拾以往的生活……
阿莎


要忘記了以前的家

「有時候,布魯阿科會問,『搬家之前,我們的家在哪裡?』但我們對她說,我們現在搬到這裡,要忘記了以前的家。」單親媽媽阿莎說。

5歲的布魯阿科5個月前,與家人來到索馬里蘭這個因逃避乾旱而聚集的境內流離失所者營地,她以前從未生活在如此擠迫的環境中,也從未生活在如此臨時的居所。

「我是從數公里外的地方搬來的。」小布魯阿科害羞地將臉埋進媽媽的長頭巾裡。阿莎和家人住在營地內一個暫借的營帳裡。

「我之前飼養了大約40頭牲畜,但全部都因乾旱而死亡。除了失去牲畜的損失,我們還已經很多天沒有清水飲用。」阿莎解釋著離開家園的原因。她認為與5個月前的悲慘處境相比,營地裡的生活至少在某種程度上要好一些。「這裡的生活還不錯。在我失去賴以為生的牲畜之後,我為了生存而來到這裡。」

布魯阿科想念她的兄弟姐妹,那些不能再一起同住的家人,但母親安慰她,這是為了更好的生活。「由於我的口袋空空如也,我無法給孩子買吃的和他們的生活所需,令我只有將8個孩子分開,帶著4個孩子到親人家裡,讓他們幫補孩子的膳食費用。」

這群遊牧家庭現在必須習慣在境內流離失所者營地的生活,好像布魯阿科的孩子,必須面對生活突如其來的變化,並在年紀很小的時候已經學會忘記安舒的家、日常作息和熟悉的生活。

布魯阿科和阿莎現在的習慣是四處討食物,「有時候,我們三餐都吃不起,鄰居經常給我們一頓飯……我睡覺時總是擔心去哪裡給孩子們買食物,去哪裡找工作,避免陷入困境,我真的很擔心。我不相信我會重拾以往的生活……這是我晚上最擔心的事情之一。」阿莎解釋道。

總幹事的話

「索馬里?很危險啊!有很多海盜出沒!你千萬要小心!」以上都是家人朋友知道我去索馬里後的即時反應。

前線工作

在蒂瑪所住的社區,宣明會工作人員在一次檢查時發現耶茜嘉體重過輕......

本地同行

RubberBand與宣明會的淵源始於10年前,他們擔任「饑饉之星」,今年2月底,其中三位成員6號、泥鯭和阿偉,再次跟我們到訪非洲的索馬里蘭。

世路思潮

阿富汗西陲赫拉特的流徙人口社區,婦女照顧孩子,男人進城找散工做,貧窮飢餓是生活的一部分。

童看世界

6年前在學校遇上一位先天患有小兒麻痹症的中一女生,她的性格開朗、謙虛有禮、敬師愛友......

孩子篇

儲蓄小組的活動,讓媽媽可以買一架單車代步、為香維雅交學費和公開試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