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標籤:

只因我是女孩

作者:日堯

在我們成長的經歷中,不難發現父母對兒子和女兒常常有著不同的管教方法與期望,而在家庭、社會、工作和傳統觀念上,兩性亦往往各有優勢與規限。因此,促進性別平等由來已久,可是,雙方至今卻仍然好像在搖搖板上各據一方,未能真正共享平衡帶來的喜樂。

性別平等的實現步伐

性別平等的定義,各有說法,聯合國婦女署曾指出性別平等是指男性和女性擁有同等的權利、責任和機會,而這平等並非因為他們生而為男或為女有所不同。性別平等是男女的福祉、需要和優勢同樣備受重視,雙方的分別也同受肯定;而這也不僅是婦女關注的議題,也需要男性的積極參與;同時,是關乎人權及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綜觀現時女童及婦女經常遭受的歧視,包括性別、年齡、家庭狀況、婚姻狀況、能力、收入、愛滋病病毒情況、宗教信仰、原住民身份、移民身份、國籍、種姓、種族及地理位置,而各種歧視亦往往互相交織,令女童及婦女所遭受的歧視更大更深。

全球每一千萬名無法接受小學教育的男童,則有一千五百萬名女童永遠無法踏入小學的大門。

一群女童參加宣明會在印度的社區開設輔導教育中心,在學校以外,也能增進讀寫及算術等能力。

聯合國於2015年發佈了十七項「可持續發展目標」,為全球的可持續發展遠景訂下了為期十五年的目標與明確指標,其中第五項正是實現「性別平等」,增強婦女和女童的權能。直至2017年,就終止所有對女性有害的對待,包括童婚和女陰殘割亦有進展,前者在2000年時,接近每三個年齡介乎二十至二十四歲的女性中,有一個在十八歲前結婚,至2015年時,有關比率則下降至每四個才有一個二十至二十四歲的女性在十八歲前結婚;至於女陰殘割,雖然自從2000年以來,遭受女陰殘割的比率下降了百分之二十四,但是,聯合國指出在2015年時,仍然在三十個國家發現每三個十五至十九歲的女孩之中,有一個遭受女陰殘割,情況令人憂慮。

至於消除兩性在教育方面的迥異,過去十多年亦取得了不錯的進展,只是在小學教育方面,女生的輟學率仍然高於男生,女生的輟學總人數比男生多出五百萬名。另外,近年愈趨嚴峻的武裝衝突,也令女童及婦女相比男性,更容易遭受性暴力侵害和陷於早婚的困厄。

在性別平等的路上,我們喜見部分目標有所邁進。可是,女童在實現性別平等的一天前,仍然需要我們的關注及努力,讓她們得享應有的權利及免受傷害。自2012年開始,聯合國將每年十月十一日定為「國際女童日」,鼓勵全球關注女童的需要及她們面臨的挑戰,並且促進女童賦權及實現她們的權利。我們誠盼沒有孩子會再被剝奪基本的權利,只因她是女孩。

十六歲的克賴斯因著宣明會在埃塞俄比亞開設的保護兒童手提通報系統,得以逃過村中長輩為她安排的婚事,繼續留在父母身邊。

十六歲的露娜是一名妻子及母親,由於南蘇丹發生衝突,為了減輕父母的重擔,她便答應結婚了。

早婚的困厄

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在1962年,決議促請公約成員國應採取立法行動,議定最低結婚年齡,並徹底廢除童婚,保障兒童權益。童婚或早婚是指一項合法婚姻或非正式婚姻,其中一方或雙方是十八歲以下的孩子。雖然在大部分國家,童婚都是非法的,但有關法例卻並未見切實執行,令很多女童仍難擺脫童婚的困厄。

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發布的《世界兒童狀況2017》,童婚比率最高的五個國家,分別是尼日爾、中非共和國、乍得、孟加拉和馬里。在尼日爾,竟然有高達百分之七十六的孩子陷於童婚;毗鄰的乍得和馬里亦有逾半數兒童身陷童婚。在亞太地區,則以孟加拉為冠,近六成兒童是童婚的受害者。而在全球首二十五個童婚比率最高的國家中,大部分正飽受衝突和自然災害的侵害,令脆弱的兒童特別是女童陷於早婚的機會大大提升。

歸根究底,女童為何往往成為早婚的受害者?為何父母會作出如此的決定,罔顧女兒的終身幸福?

  • 貧窮:貧窮既是早婚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早婚帶來的結果。由於女孩常常被視作家庭的經濟負擔,如果把她們嫁出,很多時候都可以獲得聘禮。而且,對於有多名子女或生活在極端貧困的父母來說,早些把女兒嫁出無疑可以減輕家庭的經濟重擔。但是,這群童婚的女主角由於缺乏技能和學識,往往僅能倚靠丈夫生活,無法擺脫貧窮的枷鎖。
  • 傳統和社會觀念:在一些社會中,認為女孩一旦月經來臨,就踏進成年階段,可以結婚和生育。同時,女孩也一般被視為較容易控制,令男性更容易保障他在家庭中的主導地位。
  • 保護女兒:在不少社會,家長相信女兒在丈夫的保護下,是最好和最安全的。另外,有的家長則憂慮女兒進入青春期,可能會與異性發生婚前性行為,若因而懷孕將成為家庭的恥辱,為了保護女兒的貞節和家庭聲譽,父母傾向提早安排女兒成婚。而在飽受衝突和社會環境不穩定的地區,童婚更被父母視為保護女兒的合理方法。因為在難民營或非正式帳篷區裡,丈夫應該較能保護妻子,免受性侵犯或其他暴力威脅。

早婚令孩子痛失愉快的童年,還大大阻礙他們的身心發展。對身體尚未充分成熟的女童,她們可能未成年便懷孕生育,對自己和嬰兒的健康均構成危險,甚至禍及生命。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每天約有八百三十名婦女死於與妊娠和分娩有關的可預防疾病。十五歲以下女孩的孕產死亡風險最大,妊娠和分娩併發症是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女孩死亡的一個主要原因。

輟學的危機

當女孩出嫁後,除了生兒育女,更要負起照顧家庭的責任,自然無法再上學。其實,接受教育本來就是兒童應享的基本權利,不論男童、女童都應得著發展和裝備,充分發揮生命的潛能。可是,相對於全球每一千萬名無法接受小學教育的男童,則有一千五百萬名女童永遠無法踏入小學的大門。

女童有否機會接受教育,關係到社會的未來,因為下一代是由她們養育的。這道理最為顯淺,但是,由於各種原因和傳統,女童仍處於普及教育的邊緣。各國政府、發展機構、民間團體必須繼續努力。畢竟,讓女童接受教育,是無可推諉的道義責任。女童教育更有利社會和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包括:

消弭貧窮
降低人口增長
減低兒童死亡率
減低孕產婦死亡率
減少童婚與早婚懷孕
降低兒童營養不良比率
增加兒童入學率
增加糧食生產

無論我們生而為男或為女,在性別平等的路上,也可以出一分力,讓這一代的男孩女孩有機會享受平等的權利、責任和機會。


童婚女孩的獨白

「我快十三歲了。在伊斯蘭國來到之前,我曾經在摩蘇爾上學。我喜歡學校裡的一切,包括學習、玩耍和朋友。我最喜歡的朋友是拉賈,我們一起玩,她還教了我很多東西,例如數學和阿拉伯語。

以往,生活很美好,我常常和女孩們一起玩,玩得很開心。但當伊斯蘭國來到之後,父親囑咐我不應該外出,應該留在家裡。因為如果發生戰爭,我被槍擊,他並沒有足夠的錢帶我去醫院求診。

我的心情很沉重,特別是在失去媽媽之後。當我十一歲的時候,我被迫結婚。丈夫對我的態度非常糟糕,他比我父親的年紀還要大。他常常打我、詛咒我。我是她的第二個妻子,他的元配常常幫助我。當丈夫毆打我們兩個時,她會過來帶我躲藏起來。
當我們結婚後,丈夫說他要為伊斯蘭國而戰,我說如果他這樣做我會離婚。後來,他真的加入了伊斯蘭國,所以,我離開了他,逃回了父親和繼母的家裡。當摩蘇爾重新被奪回時,他離開了伊斯蘭國,並與他的元配一起逃往土耳其。我們沒有正式離婚,因為我到伊斯蘭國法院提出申請時,他們告訴我一個月後再回來,但是,我們那時已經離開了摩蘇爾。

轉眼間,我們來到難民營已經兩個月了。我有空便會去到兒童天地。每當我來到這裡,都很高興,特別是當導師教我們做手工的時候。我的導師都很好,他們愛我,我也愛他們。

當我和宣明會的社會工作者泰西爾談論我的婚姻時,我感覺很好。我覺得她正在幫助我消除所有不良的情緒。我還記得在生活技能課時,我們在練習一個氣球運動,我們吹氣球,然後討論如何保護氣球。之後,導師告訴我們如何保護自己、個人衛生及如何擺脫負面情緒,讓我們懂得如何放鬆心情。

我感覺自己已經改變和有所進步了。我初來到的時候,真的很傷心,但是,我現在感覺很好、很放鬆,不再悲傷。我希望將來成為一名教師,可以幫助其他孩子。

如果將來有人向我求婚,我會拒絕。第一次的婚姻對我傷害太深。如果我有一個女兒,我永遠不會讓她成為童婚的主角。」

愛婭(伊拉克)


逃過童婚的白衣天使

當維尼塔只有十七歲時,父母便打算安排她出嫁。而她一直夢想考進距離家鄉三十公里的一所大學。但是,父母卻沒有同樣的夢想。她的母親從未上過學,父親則唸到八年級時輟學。維尼塔好像無法不跟隨父母走過的路:早婚及一生在稻田裡幹活,就像大多數村落裡的人一樣。在他們所住的印度村落,不鼓勵女孩接受教育,因為受過教育的女孩更難找到新郎。

維尼塔希望報讀為期兩年的輔助護士和助產士課程。她說:「父母打算把我嫁出,我那時才十七歲。當時,宣明會的工作人員來到和父母傾談,並告訴他們會送我去接受護士培訓課程。」父母最初也不同意她獨個兒往城市讀書。
維尼塔成為助養兒童已經十四年了。所以,宣明會一直關心她的學習情況。維尼塔最終完成了兩年的課程,回到拉利特布爾,開始在兒童醫院工作。她開心地說:「我工作中最快樂的一天,是一個弱小的嬰兒被帶到醫院,他的鼻子和嘴巴都在流血。父母放棄了拯救他的希望。但是,我們繼續嘗試,並且治癒了他。現在,寶寶已經五歲了,我很高興他因為我們的努力而活過來。」

「我今天成為一名護士。宣明會給了我很多幫助,如果不是獲得了教育資助,我就不能站在這裡,我的兄弟姐妹也沒有機會升學。」在她的在村落裡,婦女都在稻田工作,受過教育的人亦欠缺工作機會。她是家裡第一個上大學的人。她每月回家一兩次,探望父母。看見朋友都結婚了,她大笑起來說:「在這裡是正常的事情。我們能夠做什麼?」如果她當日沒有得著升學的機會,她的命運也是如此。

總幹事的話

跟大家分享兩件感恩的事:第一,大女兒大學畢業了!一個階段的完成,是另一階段的開始。大學畢業禮英文叫Commencement,是開始的意思......

世路思潮

七月,升中派位放榜,DSE 放榜,家長學生都忙透了。腦海中,突然浮起一堆堆沒有考試沒有童年的孩子......

世界之窗

每天早上,昨晚發生的事情都會在烏干達的比迪比迪四處散佈。這個世上最大的難民安置區裡沒有電台和報章,新聞只是透過口耳相傳......

苦難中同行

根據聯合國難民署的資料,全球因暴力、衝突或迫害而被迫流離失所的人口持續上升,包括二千五百四十萬名難民,其中逾半數是十八歲以下的兒童......

捐款何處去

尼泊爾近年一直經歷轉變,除了政權變動相對頻繁,其地理位置亦容易飽受天災侵襲,例如地震和季候風。在經濟方面,雖然尼泊爾在七年內把貧窮人口減半......

人物專訪

近月,偶爾讀報,看見一名陝西西安長安大學的納米比亞留學生舒雅,他在該縣進行扶貧義教後,領悟到幸福的良方是:「如果你想擁有一小時的幸福,那就睡一覺......

中國心

亞娟所住的村落是宣明會在河北省平泉縣最偏遠的一個項目村,村裡的婦女一直按照著「產婦沒奶或者奶水不足,就給寶寶餵奶粉」的傳統餵養嬰兒方法......

助養樂

今年,我的助養孩子長高了嗎?他最喜歡的科目有沒有改變?他又有沒有新的志願?

孩子篇

自從兩個孩子參加了宣明會在寛果地區推行的「助養兒童計劃」,父親高瑟的生活也在轉變中,他參加了儲蓄小組,學懂如何儲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