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歲的龐思以前要走3 公里路取水──而且是污水;現在,她只需5分鐘便能從水龍頭取得乾淨食水。
「令我印象最難忘的,是村裡開設第一個水龍頭的那天!」宣明會項目經理弗度古回憶道。
在津巴布韋的Chimanimani 社區,村民長久以來也要走5 公里才能到達水源──而且是受污染的水源。水源未受保護,可能受到排泄物甚至動物屍體污染,飲用污水令村民經常患上腹瀉,嚴重影響健康;婦女和女童遠途取水,亦令他們易受侵犯。
過去,婦女和女童往往要在水站等待數小時甚至到晚上,才能取水回家;自宣明會在社區設置水龍頭後,她們在住處附近就能取水,不用擔心在水站或途中受到侵犯。
宣明會於2006年開始在 Chimanimani 社區推行「助養兒童計劃」,令孩子和村民有機會走出困境。針對當地缺乏清潔食水的問題,我們的解決方法並非給助養兒童購買食水,而是為他們開墾水源。我們察覺到,社區位處高原,地下水量不多,加上長期乾旱,導致水源短缺。所以,我們與村民合力開展自來水計劃(piped water scheme),在 14 個水量較充沛的地方鋪設水管,把乾淨食水引到社區,並在村落、學校及診所設置共 138 個水龍頭以供取水。現在,該社區超過 4,400 個家庭已能獲得清潔食水!
「我夢想有天成為老師。我相信自己能夠完成學業並實踐夢想,因為這裡現在有資源!」對未來充滿信心的盧妲度笑說。
17 歲的助養兒童盧妲度一家,便正正受惠於自來水計劃。盧妲度一家和其他村民昔日要步行兩公里打水;自從有了自來水計劃後,他們在距離家園僅40 米的水龍頭便可取水。盧妲度不需再花長時間打水,也就有更多時間溫習了。
除了鋪水管、設水喉,宣明會解決水資源問題的方法還有很多;更重要的是,我們會就著每個社區的獨特需要,與村民一同制定解決方案並落實執行,從中凝聚村民投入參與自己社區的發展。想知道「助養兒童計劃」還為貧困社區帶來了什麼機會和改變?敬請留意往後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