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



按此下載(PDF)

氣候變化對你有甚麼意義?你又了解多少?雖然不少科學家和環保人士一直警告,氣候變化會對世界帶來潛在的危險和無法挽回的後果,例如冰川範圍急速縮小;不過,很多人對此仍漠不關心,更遑論是改變生活習慣去保護地球,尤其是那些仍未親身感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的一群。

雖然各方對氣候變化抱持不同意見和態度,但無可否認,最終每個人都會受到影響,無一倖免,只是視乎時間和受影響程度而已。所以,多點了解氣候變化,看看自己可以做些甚麼救救地球,是我們能夠持續生活下去的明智之舉!

發生何事

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氣候變化定義為經過一段相當時間的觀察,在自然氣候變化以外,由人類活動直接或間接地改變全球大氣組成所導致的氣候改變。

我們如何知道氣候變化的存在?

  1. 海平面上升

  2. 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兩個主因是海洋升溫(海水變暖而膨脹),以及陸地冰塊融化後流入海洋。

    根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海平面於過去幾十年急劇上升。僅於1993年至2017年期間,海平面每年就上升了3.1毫米。

  3. 全球暖化

  4. 全球暖化指地球表面、海洋和大氣的平均溫度上升。根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戈達德太空研究所(GISS)的數據,自1880年以來,全球平均溫度上升了約攝氏0.8度。三分之二的暖化發生在1975後,速度約為每十年上升攝氏0.15-0.2度。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的資料顯示,自有記錄以來,九個最暖的年份全都在2005年後。而沒有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的年份當中,2017年更是史上最暖的一年。

  5. 極端天氣

  6. 由於氣候變化,嚴重的天災,包括暴風雨、水災、熱浪和旱災,威力倍增,頻密發生,帶來更大破壞。例如,海平面上升,會加劇沿海風暴的破壞,而全球暖化亦會加劇乾旱的情況。這些現象均對人類構成極大威脅。

有何影響

1. 全球影響

A. 極端天氣

    • 水災
      全球變暖使覆蓋格陵蘭島和南極洲的冰川及冰層融化,而這些融掉的冰蓋足以令海域上升60米以上。海平面逐年上升, 已加劇了沿海地區的洪水氾濫。除此之外,當大氣變暖,空氣可儲存的水分增多,降雨量也會增加,並引發更多水災。

    • 乾旱
      溫度升高會加劇土壤的水分蒸發,使周期性乾旱的地方比以往面臨更嚴重的乾旱。世界上大部份的沙漠都位處亞熱帶地方,所受到的影響尤其嚴峻。

    • 熱浪
      持續溫度和濕度升高,增加了熱浪的強度和出現的頻率。現時,世界上每三人中,就有一人每年至少20天生活在致命的酷熱天氣情況下。

    • 熱帶氣旋
      颱風需要溫暖的海水,所以大多在熱帶地區形成。海水升溫為風暴提供更多能量,以致每次熱帶氣旋的風勢和破壞力都比過往猛烈。

B. 糧食不足

    由於農業對糧食供應至關重要,並為世界上近三分之二的極端貧困人口提供生計,因此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會直接打擊貧困農戶,使他們缺乏糧食。許多社會依靠特定的農作物來獲得食物,衣物和貿易。如果溫度上升,或者缺乏水和養分,都會妨礙農作物的生長,令收成減少。極端天氣頻繁,亦波及更多莊稼。農民也可能無法再種植他們賴以為生的農作物。世界各地更有很多人因為乾旱和糧食不足而流離失所。聯合國難民處指出,單單在索馬里,已有89萬人於2017年間因氣候乾旱而被迫流徙。

C. 生態災難

    氣候變暖使動物受到多重的威脅:牠們的食量和繁殖率減少,死亡率增多。另外,溫度上升亦增加動物患病的風險,令牠們更易受病原體、和寄生蟲入侵。許多鳥類數量已經下降,海珊瑚數量也大量死亡。動物的棲息地出現劇變,已導致一些物種滅絕,但同時卻使另一些物種數量增加,帶來失衡,可能釀成生態災難。

    2016年,在澳洲大堡礁荊棘岩礁(Bramble Cay)中棲息的珊瑚裸尾鼠(Bramble Cay melomys),被科學家正式宣布絕種,是首次有哺乳類動物因為氣候變化而絕種。

D. 人類健康受威脅

    氣候變化直接和間接地影響了人類的生活環境,包括天氣、空氣、水、食物,以及疾病的傳播模式,這一切都為人類健康帶來威脅。由於人體的體溫最理想是維持在攝氏37度左右,全球暖化會令更多人因受熱,受熱痙攣、熱衰竭和中暑等困擾。極端高溫也會增加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使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增多。此外,蚊子是傳播瘧疾、登革熱和日本腦炎等疾病的媒介,在溫暖和潮濕的環境中特別活躍,同樣威脅人類健康。

2. 在香港可見的氣候變化

香港,在不少人的眼中是片「福地」。過去五十多年,我們未有經歷任何造成嚴重人命傷亡的天然災害。可是,一些鄰近的地區,如內地不同的省份,卻經歷過嚴峻的水災、旱災或地震。

然而,我們真的不受氣候變化及全球暖化影響嗎?

事實上,氣候變化於過去幾十年不知不覺愈趨頻繁。在香港,溫度及平均海平面逐漸上升,還有愈來愈多的極端天氣情況(暴雨及強颱風)發生。如欲了解更多有關資料和數據,請瀏覽香港天文台網頁

3. 氣候變化加劇厄爾尼諾現象帶來的影響

厄爾尼諾現象

在400多年前,有一群漁夫在拉丁美洲的海邊打魚,發現當時太平洋的海水異常溫暖,這是首次發現厄爾尼諾現象的記錄。厄爾尼諾是指太平洋中部至東部海域海水溫度異常上升的現象,導致跨太平洋海面溫度上升0.5-1.5℃或以上,通常每三至七年發生一次。

厄爾尼諾影響世界各地的天氣,帶來頻繁的極端天氣,令一些地方降雨量增加,而同時令其他地方遭受旱災。近年來,溫室氣體排放量急升令到全球暖化,間接導致厄爾尼諾的頻率和強度逐漸增加。

厄爾尼諾帶來甚麼影響?

厄爾尼諾影響著全球不同地區,其中包括:

  • 亞太地區:發生旱災和森林大火
  • 拉丁美洲:暴雨成災,嚴重影響漁業和引致糧食減產
  • 非洲:旱災和降雨量不穩導致農作物失收,糧食短缺,而且當地抵禦氣候變化的能力較低,所以厄爾尼諾帶來的威脅也較大
  • 按此閱讀更多有關厄爾尼諾對全球糧食保障的影響

為何發生

  1. 溫室效應加劇
  2. 溫室氣體

    溫室氣體一直存在,對人類和所有生物的生命都十分重要。溫室氣體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氟化氣體和臭氧。

    動物和植物在呼吸時會釋放二氧化碳。甲烷是從沼澤等低氧環境中自然釋放出來的。至於火山,無論是在陸地上還是海洋中,均會釋放溫室氣體。

    溫室效應

    當太陽的光照射到地球表面時,溫室氣體會將部份熱量保存,不反射回太空,就像溫室的玻璃牆一樣。這種溫室效應使地球保持溫暖,足以維持生命。科學家表示,如果沒有溫室效應,地球的平均溫度將從14˚C降至-18˚C。不過,隨著其他溫室氣體的增加,熱量和能量超過了所需的溫度,導致全球氣溫上升。



  3. 人類活動過度釋放溫室氣體
  4. 化石燃料用量增加

    温室氣體就如一張毛毯,為地球保暖,並抵禦外太空的低溫,同時在若干程度上罩住了生物在地球上維生所需的熱能。可是,物極必反,人類活動正在慢慢改變這個天然温室的平衡。人類肆意濫用化石燃料,試圖滿足對能源的無盡渴求,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自工業革命開始已增加了三分之一。汽車、火車、飛機,還有大部份發電廠每天都在釋放大量二氧化碳。

    砍伐森林頻繁

    地球上有31%的地方是森林,但每年有46-58萬平方英里的森林因大規模砍伐而消失,相當於每分鐘有48個足球場消失。樹木在吸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方面作用關鍵,能防止二氧化碳積聚在大氣中,以免地球暖化。樹木被砍伐後,所儲存的二氧化碳就會釋放到大氣中,由此產生的溫室氣體,至少佔了全球總排放量的10%。

    人類砍伐森林的原因有很多,例如都市化、發展農業或伐木業,以及改變土地用途。

如何改善

全球應對措施

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

於2015年9月25日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高峰會議上,各國領袖正式通過《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當中包括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旨在於2030年前徹底消除貧窮,對抗不平等、不公義及應對氣候變化問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2015年)。

在過去十五年,千年發展目標成功推動全球多個國家參與發展,並在對抗飢餓、疾病和爭取教育機會方面取得若干成果。然而,儘管取得上述成就,氣候危機仍然日益嚴重地威脅國際發展工作。

世界上最貧困、最脆弱的一群,通常受氣候變化影響最深,往往要承受天然災害帶來的後果。

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的目標十三:「採取緊急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及其影響」正直接回應了氣候變化議題。

目標十三概要:氣候行動

  • 加強所有國家抵禦和適應與氣候有關的災害和自然災害的能力
  • 將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列入國家政策、策略和規劃
  • 在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減少影響和預警領域中加強教育,提高認識,加強人員和機構能力
  • 發達國家履行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的承諾,即在切實採取減緩行動和保持執行工作透明度的情況下,滿足發展中國家的需求
  • 增強發展中國家和小島嶼的抵禦能力,以有效進行規劃和管理,包括推行針對婦女、青年、本土和邊緣化社區的工作

巴黎協議

巴黎協議是由聯合國195個成員國在2015年聯合國氣候峰會中通過的氣候協議,取代京都議定書,冀望能共同遏阻全球暖化趨勢。

巴黎協議的制訂連合了所有國家,一同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又協助發展中國家攜手實踐目標。協議訂立了清晰的目標,希望緩和全球平均氣溫上升,使之不會高於工業化前的水平超過攝氏2度,並努力將這個升幅控制在攝氏1.5度之內。

此外,協議旨在在不影響糧食生產的前提下,促進各國適應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並鼓勵減少排放溫室氣體。為實現上述目標,各方需要設計資金流、技術框架、行動計劃,並作定期匯報,期望達致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適應氣候變化的成果。與此同時,成員國需要支持發展中國家和最脆弱的國家實現目標。

宣明會的應對方法

宣明會協助脆弱社區,增強他們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也在災難時期施以援手。我們的方法包括緩和、適應和救援。

  1. 緩和方法(Mitigation):避免我們所無法控制的

    這種方法包括減少排放二氧化碳這種主要的溫室氣體,從而抑制氣候變化問題。這意味著要減少燃燒化石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氣),引入清潔能源,以及採用高能源效益的方法。

    另一個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方法,是重新造林和保護現有森林,這有助吸收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

    FMNR是一項低成本的土地修復技術,透過增加糧食和木材生產,以及加強應付極端氣候的抗禦能力,協助貧困農民對抗貧窮及飢餓。FMNR的實際操作,包括有系統地重新栽種和管理經砍伐的樹樁或發芽的植物根部。樹木和灌木經過重新種植,融合耕種及放牧,將會恢復土壤結構及肥沃度、抑制侵蝕情況及水分蒸發、修復水源和地下水位,並且增加生物多樣性。有些樹木種類亦會為土壤提供養份,例如氮氣。

    宣明會現在是全球氣候智能農業聯盟(GACSA)的“觀察員”組織。 GACSA是一個信息共享,宣傳和網絡平台,致力成為一個自願和透明的組織,促進農業的可持續變革。

  2. 適應方法(Adaptation):管理我們所無法避免的

    這包括學習如何適應現存的氣候變化,以及保護自己免受未來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影響。例如,農民可種植抗旱農作物、學習融合應對氣候變化的新農耕技術,以及採用可持續管理土地的方法。

    澳洲世界宣明會有一個針對糧食保障及氣候變化的專門小組,在非洲、南美、南亞和太平洋地區,與不同社區、政府及世界頂級的合作夥伴合作,以制定並監督全球發展項目的運作。

  3. 天災救援

    宣明會有一系列預防和回應災難的措施。為協助社區減少災害風險,宣明會須確保在出現突發情況前已準備就緒。在宣明會推行工作的大部分地區,當地都擁有獨立的緊急救援物資儲備,例如防水帆布、家庭用品及盛水器,以及可靠的緊急糧食供應。除此之外,宣明會在各地有策略地設立救災倉庫,以便迅速運送重要救援物資至受災地區,包括淨水丸、帳篷、煮食用具及毛毯等。

    各國的救災團隊亦會與當地社區緊密合作,加強防災抗災能力,包括識別風險、疏散和預警系統等。按此了解更多我們的最新救援工作詳情。
水災的成因 海嘯的成因 颶風、颱風
和氣旋的成因

你的參與

改變生活習慣:減少碳排放

衣:購買耐用的衣服。考慮買新衣時,了解自己的需要和衣服的耐用程度。請緊記: 生產新衣會消耗能量和資源。

食:多菜少肉,對你的身體和環境都有好處。選擇時令食物和支持本地出產,縮短運輸距離,亦將會減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此外,簡單的保鮮程序,可避免過量使用化學品和包裝。

住:選擇節能電器。在香港,冷氣機是耗電量最高的家庭電器。維持合理溫度(如25°C)或交替使用風扇,能有效減少熱能和碳排放。

行:如果目的地距離不遠,就選擇步行吧!要不然,香港的公共交通種類多元化,非常便利,應好好使用!如果必須駕車,可以考慮以下提議以減少碳排放:
- 保持車軚打氣充足,可大大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 使用混合動力汽車。混合動力或低碳排放汽車可減低污染。
- 順路載朋友一程,計算起來更符合能源效益!

了解更多

如欲了解更多有關氣候變化,可瀏覽以下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