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已經23歲,變成一位『猛男』,很健碩,做了警察。」古巨基口中說的是他第一位「蒙古兒子」:迦薩。

蒙古結緣

自從1999年隨宣明會第一次到蒙古,親眼看見街童為了避寒而躲到地底下生活的苦況,古巨基回到香港後,立即助養了十個小朋友,其中一個就是迦薩。由於家境清貧,迦薩只能夠和家人寄住在祖父的蒙古包,就連患上肝病,父母也未能負擔其醫藥費,迦薩只有默默忍受疾病的煎熬。直至宣明會來到他們所住的社區開展扶貧和發展工作,迦薩成為了助養孩子,他的健康和生活情況才逐漸改善。

2003年,古巨基再隨宣明會到蒙古,與當時9歲的迦薩初次見面。小迦薩為此熬夜製作一本圖畫冊,貼了相片,送給古巨基;又預備了一首歌,要唱給古巨基聽,只是唱著唱著竟然哭了起來──因為終於見到助養自己的Papa Leo,來自一個遙遠得他不認識的地方,小迦薩太感動了。古巨基深受觸動,亦令他明白到「助養對於孩子有很正面的影響,這個行動使小朋友感到被愛、被關心,這一點對於他們成長是很重要的。」



香港重聚

2008年,迦薩13歲,應邀到香港助養者聚會中分享,並與Papa Leo重聚,兩人既緊張又高興。雖然工作忙碌,Papa Leo仍然把握機會與迦薩一同入廚,炮製炒飯和西多士,又帶迦薩遊覽太平山頂和星光大道。看著迦薩一天一天成長,Papa Leo開心地說:「我看見他慢慢由以往生活情況不太好,可能溫飽也未能達到,直至現在生活愈來愈好,還可以讀書,找尋自己的理想,覺得很安慰!」

生命蛻變

今日,迦薩不再是助養兒童了,他已經大學畢業,還實現了自己的夢想,當上警察。「能夠幫助人的感覺,很棒!」古巨基捶捶胸膛說。同行18年,如今看見穿著制服、為社區服務的迦薩,知道他和家人的生活都改善了,古巨基滿足之情溢於言表,也更肯定地說:「助養兒童,幫助的不僅是一個人,是一個家庭。我會向身邊的人說,一方面珍惜自己擁有的幸福,也要幫助一些可以更為幸福的人。」



感性爸爸James遇上窩心囝囝泰寶 無需血緣的父子情



始於緣份 「我很想對他表達父愛。」本身育有一對子女的IT人James,提起自己的助養孩子泰寶時,聲音滲透無限憐愛。泰寶是一個10歲的蒙古男孩,與孿生哥哥和媽媽一起生活。成為單親孩子的助養爸爸,James相信這是一種緣份,他設身處地去想:「沒有爸爸可牽手、替他添餸,這孩子可能從未感受過父愛。孩子的媽媽要獨力養育一對兒子,也很不容易。」所以,James經常寫信給泰寶,希望能透過書信讓孩子知道他是被愛的。

終於相見


自從開始助養泰寶,期待又期待,James終於把握到機會參加今年五月的蒙古支持者探訪團,與泰寶見面,他甚至把親生兒子的玩具都帶去,與助養孩子分享。「原本我也擔心他會很害羞,後來,看見他對我如同很熟悉的人,相信他也很期待與我相見,我很感動!」初次見面,泰寶已認得從前在照片中見過的助養爸爸James,立刻帶著燦爛笑容跑過去,拉著James的手。

父子情深


二人相聚的時間雖然短暫,但相處過後,James與泰寶之間的感情又再加深了。臨別依依,他們合照之後沒再多說話,但James感覺到他們彼此分享著同一種感受:能夠多待一分鐘,就多一分鐘。「那時候,我很想表達對他的愛和不捨,卻不知道該怎麼辦,我不敢摸他的頭,只是輕輕搭著他的肩膊。突然間,他轉過頭來輕吻了我的臉!我當場掉下眼淚。」小孩子這一個動作,James相信只有對親密的人才會如此,泰寶真的視James為自己成長中很重要的人。重提這一片段,James的內心依然暖烘烘。James感慨地說:「過去,我甚少向人提及自己有助養孩子,回來後我與同事、朋友分享這次旅程所見所聞,還有助養兒童的經歷,希望可以感染其他人也成為助養者。」

在新一年,見證生命改變,助養兒童,送一份改變生命的禮物!



理性Sardonna遇上甜心小雅明 原來一切是真的!

「小時候我去過印度體驗10天,看見一些盲人被遺棄,卻很努力表演,謀取生計。我覺得世界雖然很不公平,人的意志卻可以非常強大。」助養者Sardonna年紀輕輕已經看見別人的需要,「所以,到自己長大,有能力了,就想將自己多得的資源與人分享。」

看見需要所以付出

Sardonna現時助養了七個小朋友,其中一個女兒在蒙古,可是,這並非她參加蒙古支持者探訪團的初衷,真正的原因是出於「懷疑」。Sardonna坦誠地說:「雖然我有定期捐款給不同的慈善機構,甚至助養小朋友,但我也曾質疑:我所做的是否真的可以帶來改變?慈善機構如何能夠幫助社區?捐款是否真的有所幫助?」Sardonna說自己是抱著懷疑態度出發的,她想過是否有一個「兒童工廠」,就是有一間斗室坐著一群兒童在寫信和畫畫。」她想去看看社區裡兒童的真實面貎。

由懷疑到感動

當她親眼看見8歲的助養女兒雅明,Sardonna的想法開始改變了。「見面的時候,小朋友與媽媽一同來了,她們運用僅有的資源,動手為我做禮物,很真實!我看見她們眼神流露出感激之情,感謝我們給予機會,表現得很激動。」同時,Sardonna留意到其他助養者與助養孩子之間的互動與真情,她也感動起來。「見面以後,我知道這些都是真實的,看見自己所做的真的逐步改善他們的生活,亦看見宣明會的確在設法為貧困者帶來改變。第一天我已很激動,當晚就致電朋友分享,告訴她我看見和感受到的,『原來一切都是真的呢!』,朋友也很感動,立即再助養了兩個孩子。」就是這位朋友起初鼓勵Sardonna開始助養兒童,她們曾經一同懷疑,現在,又一同感受「意想不到的感動」。

由付出到看見改變

蒙古之旅還有很多令Sardonna感動的事情:「有團友成為助養者10多年,不但改善了助養孩子的生活,他的社區還能夠自立;而當地的人自立後,都懷有一顆助人的心,希望回饋社會。還有,無意間與隨團的當地攝影師博比傾談,我問起他為何在宣明會工作,他說自己從前也是助養兒童。所以,長大後,博比也想用自己的生命,為他人和社區帶來改變。原來自己每月付出少許金錢,真的能對他人和社區帶來價值和改變,我希望助養更多小朋友。」

恢復行動能力的小戴無懼嚴冬,由外婆陪伴上學去。

小戴自豪地向同學展示助養者寄來的節日賀卡,感激他一直的支持和愛護。



周慧敏到蒙古探訪時,曾遇上迦薩,見證他在良好的社區發展下得以健康成長。

博比:昔日助養兒童、今日宣明會同工 最具體的見證

今年初夏,17位香港助養者參加蒙古支持者探訪團,與助養兒童見面,並了解宣明會在當地的社區發展工作。期間有一位蒙古宣明會傳訊部同工一直隨團支援,協助安排行程及幫忙拍照,他叫博比,曾經是一名助養兒童。助養者及後才發現他這個特別的「雙重身份」,都十分驚訝!

回想成長以來的缺欠

原來,博比小時候家境貧困,父母親都失業,一家人惟有在籬笆種植蔬菜來吃,勉強充飢。小博比從沒有新衣裳,總是穿著哥哥的舊衣服,上面滿是縫縫補補的痕跡。直至宣明會來到他們的社區開展工作,小博比成為助養兒童,他的人生才開始出現變化。「宣明會的工作人員會到訪我的家,找我拍照、寫聖誕卡,或為周年報告畫圖畫,但我有時會跑掉,去打籃球。」博比非常坦率地說。

初中的時候,博比的腿骨開始變彎,膝蓋痛得很厲害,無法行走。原來正值少年時期的博比,竟患上骨質疏鬆症,醫生說他的骨質密度猶如一位80歲的老人家!博比的媽媽沒有辦法,於是求助於宣明會,才得以應付醫藥費。

在學業上,博比的成績很好,高中畢業後,他成功考上大學軟件工程系,卻負擔不起學費。幸好,宣明會在他的社區設有獎學金計劃。因著優異的成績,博比成功考取獎學金,並完成四年的大學課程。

 善行傳播善心

「我深深體會到透過有心人支持宣明會的工作,不但改善了我的生活,並且,成就了今天的我。雖然,我未曾見過我的助養者,但我想表達我的謝意及延續她的善行。所以,我決定在畢業後加入宣明會,服務我的社區。」博比坦言,當自己還是小孩子的時候,並不真正了解「助養兒童計劃」是甚麼。他只知道有一位助養者,希望博比健康和得到良好教育,而作為小朋友的博比就需要給她寫信、附上照片和填寫周年進度報告。「加入宣明會後,我才明白到這計劃的意義,遠多於書信、照片,甚或金錢。這是關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關乎一個人擁有對他人的大愛,讓助養兒童得著機會進而再影響社區。這樣的愛多麼美麗啊!關懷一個素未謀面的人,對我來說,是很有價值的。」


社區發展 改變孩子生命

蒙古Amgalan「區域發展項目」(1999 – 2016)

在助養者的支持下,Amgalan「區域發展項目」於2016年完結,村民建立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也重視培育和賦予能力給下一代,讓孩子在更完善的社區環境中成長,生命得以改變。

重點項目成果

醫療保健

教育機會

保護兒童

經濟發展

助養兒童,送一份改變生命的禮物!

每月HK$270助養一名兒童,你可以支持宣明會在貧困孩子的社區推行「區域發展項目」,讓孩子有溫飽,獲教育,在愛和保護中健康成長!


香港世界宣明會為一有限責任形式成立的基督教救援及發展機構,旨在為貧窮的兒童、家庭及社區帶來長遠的改變。
© 2017香港世界宣明會版權所有 | 有關善款之運用及監管,請按此進入捐款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