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在孟遊】芷珊在孟加拉的遊歷見聞

第一次踏足孟加拉,芷珊不但如願探望到其助養孩子,更有機會探索各樣新事物,例如「升呢」田地、布袋種植、運用在地食材烹煮營養餐等。這些都是芷珊的助養孩子所住的社區裡的發展工作,因著助養者的支持而得以成功推展,不單惠及助養孩子,更惠及整個社區。


其實打風又有咩好怕喎!


孟加拉經常受天災打擊,根據全球氣候風險指數,孟加拉於 2000 至 2019 年期間被列為全球受天災影響最嚴重的第七大國家。雖然天災屢次造成傷亡和破壞,但卻未有嚇怕當地一班年青人,更凝聚他們走在一起,不禁令芷珊讚嘆:「他們不但有能力保護自己,也有能力保護社區!」

為了建立青少年的能力,宣明會於孟加拉開展了「青少年主導防災減災」項目,讓年青人肩負起提高社區防災意識、支援受災社區的重任。青少年義工接受防災減災培訓後,會一起製作不同工具,例如災害潛勢圖表、災害及資源地圖等,並到社區內不同村落舉辦防災活動。「颱風來到前,我們會於社區派發單張,並以揚聲器發出預警,提醒村民做好防風措施;有需要時,我們會協助疏散村民到安全的地方避難。」16 歲義工杜妮說。颱風過後,他們也會協助分發物資給受災家庭,並清理倒塌樹木。

除此以外,青少年義工也會密切與災害管理委員會合作,並在宣明會的安排下與消防及民防局等部門會面,以改善委員會的運作。這些聯繫都能增強他們的信心,讓他們日後有能力持續發展。「小時候會懼怕颱風,但現在學到了很多防災知識,所以會勇敢面對,也因而很想為社區出一分力,減低天災對大家的影響!」19 歲義工阿卡舒說。

青少年義工一起製作災害及資源地圖,標示出社區裡較易受災的地方、天災來臨時可往何處避難。

芷珊在當地了解「青少年主導防災減災」項目的培訓,喜見一班青少年領袖不但有能力保護自己,也有能力保護社區。


【芷在孟遊】延伸閱讀:芷珊與她的助養孩子



識煮、識食好緊要


芷珊此行看見,許多孟加拉孩子都比較瘦小。事實上,孟加拉五歲以下兒童有約 30% 長期營養不足(中度及嚴重程度),而營養不足的主因並非糧食不足,而是媽媽不懂為孩子預備營養均衡的膳食,孩子往往因進食單一種類食物而患上營養不良。為此,芷珊走進貧困村落,參與宣明會舉辦的「非常廚灶」課程,體驗媽媽如何為孩子學習煮營養餐。

「非常廚灶」課程一般為期 10 至 12 天,以小組形式進行,宣明會除了教授媽媽有關營養、衛生等知識外,還會邀請家中資源不多但孩子仍能保持健康的媽媽擔任導師,分享配搭食材、烹調膳食和照料孩子的心得。一班媽媽每次來上課,各人都會從家中帶來一種當地食材,互相配搭烹煮營養餐,然後讓孩子一起分享。成本不高,卻能有效改善孩子營養不良的情況,也能推動社區互助精神。

這天與芷珊一同上課的幾位媽媽,帶來了南瓜、青木瓜、花生、米糧等,都是一些當地常見的食材,他們更按孩子的人數而加入相應數量的雞蛋。不消半小時,一鍋香噴噴、營養均衡的粥便大功告成,孩子更能即場享用。「孩子吃粥時把口張得大大的,即代表好味道啦!希望媽媽上完課程後,孩子都能長得健健康康、白白胖胖呢!」芷珊說。

這天與芷珊一同上課的幾位媽媽,帶來了南瓜、青木瓜、花生、雞蛋、米糧等本地食材,互相配搭烹煮營養餐。

芷珊於烹調過程中,不時忍不住說「好香」:「孩子吃粥時把口張得大大的,即代表好味道啦!」


助養 助孩子健康成長


生態農村:意想不到的種植法


孟加拉位處沿海地帶,加上氣候變化的影響,導致土壤鹽化嚴重,雨季容易水浸,農作物產量大受打擊。宣明會於當地推動「生態農村」項目,為村民提供「氣候智慧型農業」培訓,除了幫助村民活用智慧和資源應對土壤鹽化外,也鼓勵社區一起保育生態系統,對抗氣候變化。芷珊探訪生態農村後,不禁讚嘆:「在小小的後園,運用不同的種植法,便解決了環境帶來的限制!」


「升呢」田地

這些從地面略為堆高的心形田地不但美觀,更能改善排水,水浸時有助避免農作物淹死。

芷珊在生態農村裡,看見形狀有別於傳統農田的星形和心形田地。原來這些「升呢」田地是從地面略為堆高的種植區,可以改善排水,水浸時有助避免農作物淹死,既美觀又實用。

村民蓮姑在接受宣明會的農耕培訓後,把後園的田地升高,以有機方法耕種蔬菜,不但改善了一家營養,也能把有餘的蔬菜賣出賺錢。為了推動社區一起保育生態,蓮姑更會與鄰居免費分享種子和有機除蟲劑呢!


「蚯」質肥料

蚯蚓可以快速分解所吃下的牛糞、廚餘等,排出的糞便養分更高且更易分解,有助降低土壤鹽分,改善土質。

說到有機肥料,一般人大概會想起傳統的廚餘或牛糞堆肥;芷珊此行則認識了製作時間比它們都短,質量卻比它們都高的「蚯蚓堆肥」蚯蚓可以快速分解所吃下的牛糞、廚餘等,排出的糞便養分更高且更易分解,有助降低土壤鹽分,改善土質。

村民莫莉卡一家過去只靠丈夫的微薄收入生活;自從學會製作蚯蚓堆肥後,不但土壤變得肥沃,收成也增加不少,售賣有餘的蚯蚓糞肥還能賺取額外收入,生計大有改善呢!


布袋種植

將好土裝進布袋,往裡面撒種,便可避免農作物接觸到地上鹽化了的土壤。

你曾想過,蔬菜不是種在田裡,而是種在布袋裡嗎?

生態農村的村民將好土裝進布袋,往裡面撒種,這樣便可避免農作物接觸到地上鹽化了的土壤。此外,由於這做法不需大片農田也能耕作,即使一般家庭的後園也能輕鬆化成小菜園呢!


【芷在孟遊】延伸閱讀:芷珊與她的助養孩子 | 其實打風又有咩好怕喎! | 識煮、識食好緊要



自己水管自己鋪

「我沒想過,這裡的家庭每天要走那麼遠路來打水……」芷珊感歎地說。原來在孟加拉的貧困村落,由於河水的鹽度很高、不宜飲用,村民缺乏水源,往往需要走數趟遠路,才勉強打到足夠全家使用的水。因此,宣明會與村民合作,推行「微型管道供水系統」項目,讓水源能輸送到更遠的地方,方便村民取水。

「微型管道供水系統」的水管,一般長約 1.5 公里,並於社區設有數個供水站,整個系統規模不大,故稱為「微型」。過程中,宣明會負責提供水管物料及培訓,教村民如何鋪設及管理水管系統;村民則在鋪設工程中提供勞動力,並於完工後自行管理和營運。每戶每月繳交低廉的費用,部分作為水塔電費,其餘則留作日後維修之用。

由於男士要外出謀生,取水一般由婦女負責。芷珊這次探訪的村落,婦女過去需要每天抬著水桶走三數次、每次來回個多小時的路程,到村內唯一的水站抽取清潔的地下水,「為了省水,唯有用鹽化了的河水來洗澡。」水站管理委員會主席莫妮說。

在宣明會的幫助和眾人的努力下,「微型管道供水系統」終於落成,4 個供水站可為附近 100 個家庭提供食水,每戶每月只需繳交 20 塔卡(約港幣 1.5 元),便能使用供水系統輕鬆取水。莫妮和其他委員會成員現在每月都召開恆常會議,商討供水系統的管理及維修事宜。「過程中除了提升村民的能力,也推動他們積極參與社區事務;即使他日宣明會撤離社區,他們也有能力自行持續發展呢!」芷珊說。

左邊水樽載的是河水,鹽度很高而且混濁;右邊的則是於供水站取的水,十分清澈。

莫妮(圖右 )表示,村民過去需要走遠路打水,而為了省水,唯有用鹽化了的河水來洗澡。現在,每戶每月只需繳交 20 塔卡(約港幣 1.5 元),即可使用供水系統取水,方便多了。


助養 助孩子健康成長


香港世界宣明會為一有限責任形式成立的基督教救援及發展機構,旨在為貧窮的兒童、家庭及社區帶來長遠的改變。
© 2024 香港世界宣明會版權所有 | 有關善款之運用及監管,請按此進入捐款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