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症籠罩下,很多發展中國家的家庭飽受生計上的沉重壓力,以致兒童往往成為家人發洩負面情緒的對象,遭受言語、肢體方面的傷害,甚至性暴力。根據統計,世界各地的家庭暴力求助熱線使用率,在疫情期間都有所增加,由20%至兩倍不等。
宣明會本年發表的《劫後餘生—冠狀病毒大流行》報告也指出,估計在未來兩年,由於父母無力撫養子女,全球至少額外新增四百萬名女童被迫早婚,情況令人極為擔憂。
自從疫情爆發以來,宣明會已在全球逾七十個國家推行預防措施,以及支援家庭和醫護人員等,亦加緊回應各種後續影響,以保障所服務家庭和社區的健康和生計。
是次危機雖然突顯出各國在可持續發展的路上,步伐不一,但危機亦能轉化為契機,且看各國能否藉此再思如何落實推行各項可持續發展目標,為兒童的未來謀福祉。
聯合國在十月時發布的《2019年非洲氣候狀況》報告指出,農業是非洲的經濟支柱和主要的生計來源,因此氣候變化對於農業生產的影響在該地區也最為明顯。報告表示,非洲農業目前面臨的最主要危機是炎熱乾旱所導致的糧食減產和蟲害加劇等。資料顯示在最壞的情況下,非洲西部和中部地區的平均糧食產量預計將減少13%、北部地方減少11%、東部和南部各減少8%。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塔拉斯表示:「氣候變化對於非洲大陸的影響正在日益加劇,進一步加重糧食不安全、流離失所和水資源的壓力,其中最脆弱的群體受到的衝擊最為嚴重。最近數月以來,非洲經歷了災難性的洪水、沙漠蝗蟲入侵,如今又將面臨拉尼娜現象所帶來的旱災,而疫情則進一步增加氣候變化所帶來的社會和經濟影響。」
在過去的四年,由於衝突、氣候變化和經濟帶來的衝擊加劇,以致面臨嚴重糧食不安全狀況的人數持續上升,至2019年時達到一億三千五百萬人的高峰,預計因疫情影響此數字在2020年將會上升一倍。
為了保障糧食安全,協助維持地區和平,並且,打擊利用飢餓作為戰爭及衝突武器的行為,宣明會致力在受衝突影響及有需要的地區提供糧食援助,其中世界糧食計劃署一直是我們在策略及救援方面最大的合作伙伴。
本年世界糧食計劃署榮獲諾貝爾和平獎,除了揭示遏止飢餓在疫症蔓延的非常時期的重要性外,亦突顯出飢餓是維持世界和平最為關鍵的一環。
印度三歲的童童居住在宣明會的Mon「區域發展項目」內,由於在出生的首六個月,媽媽終日在稻田耕種,無法以純母乳餵哺,加上父母以原始的方式耕種,沒有足夠的農產或其他有營養的食物給童童吃,以致他患上營養不良。直至宣明會在區內為營養不良的孩子提供援助,童童一家因而收到能夠生蛋的小雞。童童的爸爸南邦說:「我們把小雞養了數個月後,賣了一些來買食物,同時保留一些母雞來供給家人所需,童童的健康才慢慢改善過來。」媽媽及後亦獲支持,設置家庭菜園。她解釋著說:「我們得到三種不同的豆,它們生長得很好。之前我們買不起營養食物,但我們現在能夠種植蔬菜,供家人食用、與鄰居分享及出售。」
童童一家除了營養得到改善,以前他們要步行數公里路程從河流和池塘打水,宣明會在社區設置水管後,所有村民都能享有清潔食水。他們亦獲支援建造廁所,為童童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協助他健康成長。
因著港澳助養者十多年來的支持,Mon「區域發展項目」和另外五個在印度、肯尼亞和中國內地的「區域發展項目」於今年得以圓滿結束,惠及四萬多名助養兒童及其家庭。
我們相信縱然逆境往往突如其來,但是透過「助養兒童計劃」推行的「區域發展項目」,家庭參與建設社區,得以逐步建立能力及抗逆力,不僅有助長遠改善兒童和家庭的生活環境,亦能夠奠定可持續發展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