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標籤:

童工生涯  孩子不應承受的重擔

作者:日堯

二月時,在孟加拉宣明會開設的非正規教育中心,看見十一歲的提絲瑪,她的一雙小手充滿傷痕,在紡織廠負責剪牛仔褲的布料,每小時要完成一百條。由於父親早逝,母親和哥哥都要工作。對她來說,自小工作是理所當然的事。她說每天下課後,便去上班,日復一日,卻沒有磨滅她的夢想,就是乘飛機到外國留學,成為醫生。對一個童工、一個小女孩,這都是一個很大很遠的夢。看著她澄淨的眼神,想著全球還有數以億萬的童工夢,何日方能得圓?

億計孩子當童工

國際勞工組織指出全球約每十名孩子,就有一名是童工,即是全球約有一億五千二百萬名童工,其中五至十一歲的孩子,竟然佔百分之四十八。我們怎能想像正值學習起步點的孩子,竟然已經踏進工作生涯,更難以接受的是全球七千三百萬名孩子,其中包括一千九百萬名五至十一歲的孩子正在從事最惡劣形式的工作,包括當童兵、從事色情行業或檢破爛等,嚴重危害他們的身體和安全,甚至有違道德,卻難以被發現,難以尋找出路。其他童工則身處於不同的供應鏈之中,逾七成從事農業工作,包括在小型農場種植茶葉、煙草和可可等,其他則從事狩獵、林業及漁業等工作;還有約百分之十二的童工從事工業工作,包括製造業、建築業和採礦業等。到底兒童為何要如此早開始工作,僱主又為何會聘請兒童而非成人呢?



孩子為何工作?

在一般情況下,僱主傾向聘用廉價勞動力從事生產,以獲得最大的利潤。他們看準兒童的議價能力薄弱,也較容易操控,以及一些工作需要特殊技能,兒童的手指和細小的身軀較為合適;女孩更被認為是較順服的工人。以上種種,也吸引僱主聘用兒童而非成人工作。

對大部分童工來說,工作固然並非他們心所願的事情,只因對貧困家庭而言,餬口和生存是最要緊的,每位家庭成員,包括年齡多麼幼小的子女,都是一份可以賺取收入的勞動力。所以,在生存和接受教育之間,不少家長唯有為子女去選擇上班而非上學去。還有的原因是缺乏接受教育的途徑、父母不了解工作對兒童的危害,以及應對家庭經濟突然陷入的困境或突如其來的災難等,也會令父母為子女作出如此抉擇。國際勞工組織指出身處受衝突影響國家的孩子相比全球平均數據,高於百分之七十七的比率,成為童工。

亞太地區童工實況

2016年普立茲新聞獎的公共服務獎,由美聯社報道東南亞海鮮食品業剝削勞工實況而獲獎。勞工在泰國龍仔厝府的工場,每日剝蝦十多小時,卻僅能賺取約港幣三十元,還要自付飲食和雜費,飽受剝削。勞工中不乏來自緬甸的童工,他們生產的「血汗蝦」大都出口到歐美等地,但消費者可能事前並不知情。

亞太地區的童工人數佔全球第二位,共有六千二百萬名之多。除了泰國和緬甸,身為全球第二大成衣出口國的孟加拉,多個快速時裝品牌(Fast fashion)亦在此設廠生產,我們的衣櫉裡亦可能找到孟加拉製造的時裝呢!在美麗的時裝背後,不難想像是倚靠密集的廉價勞動力,國際勞工組織指出雖然孟加拉的童工問題已逐漸改善,但是從事最惡劣形式工作的童工人數,仍然高達一百二十萬,必須加快步伐,協助當地孩子擺脫童工生涯。

童工日薪不足四元

孟加拉的坦妮雅在六歲的時候,母親離家了,她開始肩負照顧失明父親與不足兩歲妹妹的重任。她在蝦場當工人,在污穢的環境中長時間蹲著工作,導致腰及膝出現勞損,手指亦常被蝦殼割傷。在淡季時,坦妮雅的日薪低至不足港幣四元;旺季時,蝦場的主人還會半夜來到坦妮雅的家,喚醒她立即上班。但是,坦妮雅通宵工作七至八小時,卻僅能賺取約港幣十五元。

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資料,孟加拉適齡小學兒童輟學率達百分之三十三點八。相約於全球五至十四歲童工失學比率的百分之三十二。孟加拉兒童享有免費教育的權利,但是,好像十四歲的坦妮雅,好學的她由於要工作養家,僅能夠每天花數小時到宣明會開辦的社區兒童中心,學習基本讀寫和數學等科目。在中心內,導師還會教導她們有關保護兒童及如何預防被拐賣的知識。雖然坦妮雅仍未能擺脫童工的歲月,可是,她仍然滿載希望,有一天能夠成為護士,服務有需要的孩子。

童工禍延後代

十三歲的奈姆,他的母親莎蘭娜以往是一名童工。莎蘭娜在十二歲時,姑母聲稱帶她到城裡的工廠找工作,但是,她抵埗後才發現自己是被騙參與性工作。她在那個地方工作了兩年後,遇上一個男人。她以為自己終於尋找到真正的幸福,可以擺脫童工的苦日子。然而,她被帶到印度後,再被帶到巴基斯坦,都只是一次又一次被出售作性交易。這個男人最後撇下她回到孟加拉,並因販賣人口而被逮捕。而她只有艱苦地掙錢,自己返回祖國。

在莎蘭娜和奈姆居住的社區,性工作者和孩子被藐視,人們普遍認為他們不應該享有基本權利,甚至有的人認為如果看見他們的臉,那一天就糟糕了。奈姆在2012年參加宣明會在社區裡開辦的「兒童天地」時,感到很羞愧,更害怕別人問及他的背景。莎蘭娜一直希望奈姆有機會與其他孩子接觸,所以,很支持他來到「兒童天地」。奈姆於此不僅學習到禮儀和衛生常識等,他還發現到自己熱愛繪畫。繪畫是一扇窗,讓他有能力自由地表達自己,沒有任何偏見和批判。在奈姆的努力及「兒童天地」工作人員的指導下,他的畫作屢獲殊榮。莎蘭娜開心地說:「當我的兒子從官員手中領獎時,我真的感到很榮幸和驕傲。這是我無法想像的事情,也是我生命中最難忘的時刻。他的改變與成長,真是有賴宣明會的保護兒童項目。」莎蘭娜明白到奈姆距離擺脫因她而飽受藐視的過去,已經邁進了一大步。

孩子不應上班去

如何遏止童工,純粹倚靠立法禁止,顯然並不足夠;加上企業、消費者和其他持分者的落實執行和監察,成效固然倍增。可是,如何確保這群兒童不會再進入勞動力市場,更為艱難,因為這牽涉到如何協助家庭改善經濟情況,切實幫助貧困家庭改善經濟困境,讓家庭不會再讓孩子上班去!同時,亦要為這群兒童提供符合其年齡和處境的教育或職業培訓課程,裝備他們走出童工生涯。並且,向家長灌輸一些工作對子女的危害,以及讓他們了解投資兒童教育,才是家庭以至社會邁向脫貧的關鍵,也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早日擺脫童工歲月。

對我們而言,日常消費包括飲食、服裝、運動用品以至手提電話,除了考慮到個人需要、喜好和價格外,也代表著我們履行的社會責任和支持的道德價值取向。追本溯源,大部分商品也是經過相類的供應鏈,即是原料供應商、生產商、分銷商和零售商,最後才落到消費者之手。當然,我們難以單單從包裝上的資料或產地來源,便了解到整個供應鏈的流程,以及生產過程中有否涉外判承包等。然而,在供應鏈中的每個部分,包括消費者的我們,對遏止剝削童工的行為,亦是責無旁貸的。

至於國際企業在現今全球化的環境下,也無可避免面臨這樣的道德困局:企業如何確保在其供應鏈中沒有童工參與?以及是否選擇在童工普遍的地區建立供應鏈?又如何抉擇當企業要撤離這些地區時,可能令當地的童工陷入更深的貧困中?因為這群童工如果失業,可能為了賺取生活費而要從事更危險的工作。

企業要走出這個困局,必須先考慮國際標準和牽涉供應鏈的國家法律規定,確保其中沒有童工參與。這些法律旨在保護兒童和建立最低工作年齡等,企業應該正視聘請童工對社會造成的影響,並且,尊重兒童權利。僱主、外判商和業務伙伴也應當認識到他們的權責和企業社會責任,包括如何監測及舉報聘請童工的情況。簽訂合約和合作協議時,也應該列明禁止使用童工的條款。

童工問題如此複雜,當然不能夠倚賴企業單方面解決。它需要從廣泛的利益相關者,包括政府、企業、家庭和社會多方面協力達成。因為是否落實執行遏止童工的法例,有賴各國政府推行的力度;企業也不要再為追求利潤而無視供應鏈中的童工;消費者也不能忽視自己監管的角色,不購買「血汗產品」以示支持遏止聘用童工;至於家長和社區也務必更好地了解投資於兒童的教育,才是家庭以至社會邁向脫貧的關鍵。

國際勞工組織指出全球童工人數的減幅正在放緩,如果仍然維持著現時的步伐,直至2025年時,全球仍有一億二千一百萬名童工。每年的六月十二日為「世界無童工日」,讓我們由注意日常消費模式開始,為遏止童工出一分力。

總幹事的話

二十五年前在銀行工作時,第一次聽到「資訊爆炸」這詞語;今天覺得真的活在「資訊爆炸」時代。每一天,資訊愈來愈多,愈來愈快,3G、4G、5G......

世路思潮

「你有空來我辦公室坐坐,我想認識多點你們的工作。我是你們的助養者。」陳先生把咭片給我。那是近22年前的一次扶輪社午餐會,1996年,剛加入宣明會不久......

世界之窗

享用安全和價格合宜的食水是每個人應享的基本權利。住在尼泊爾努瓦科特縣的村民卻失去了這個權利。

捐款何處去

埃塞俄比亞是非洲人口第二多的國家,雖然經濟增長快速,但仍然屬於非洲較為貧窮的國家之一。

人物專訪

訪問當天,黃翠如從探訪孟加拉宣明會事工回港不久,接受了很多傳媒訪問。眼前這位纖柔女子,卻並非默守閨中的弱女......

中國心

這所學校座落在雲南高寒山區的彝族村寨,附近兩個村的兒童都來這裡上學和寄宿。乾淨整潔的校園裡有教學樓、宿舍樓和廚房,卻沒有熱水器供孩子梳洗。

助養樂

助養孩子身處的社區,平常很少村外人來訪,日常接觸到的都是家人和鄰居。難怪有孩子形容面孔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不同的助養者為「天上來的朋友」。

孩子篇

桑娜妮一家的貧困情況,以往常常成為社區裡的笑柄。直至桑娜妮成為助養兒童,不僅家庭的生活困境漸漸改善,這位小女孩又可以大踏步,勇敢地追尋成為醫生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