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活動日期:2022年2月26日(00:00) 至3月31日(23:59)
參加者必須於活動期內按自選組別要求,完成最低目標步數,並上載活動記錄於參加者專頁。
地點 / 時間:自訂
建議形式:步行、跑步、行山、在家原地踏步或使用家用跑步機
籌款組別 | 最低目標步數 |
個人 | 5,000 步(約4公里) |
家庭 | 15,000 步(約12公里) |
公司 / 團體 / 教會 | 50,000 步(約40公里) |
香港的公共交通既多元化又方便,大多數人都倚賴交通工具代步,但在南蘇丹,人們日常需徒步行走,而單車對他們極為珍貴,又為他們省下不少步程。雅利說:「在緊急的情況下,我可用單車把孩子盡快送到醫院。」如果你好久也沒有踏單車,不妨趁假日到附近的單車徑輕鬆運動一番,欣賞沿路的風光景色!
所有孩子都有權利在安全的環境生活和遊樂,享受童年。即使在疫情下,香港的小朋友仍可善用家中的資源自製小玩具,在家體驗創作的樂趣。南蘇丹經歷多年衝突和自然災害,遊玩對孩子來說已變得奢侈,但宣明會設有「兒童天地」,提供讓孩子感到安全的地方,令受災兒童可得到妥善的心理和社會支援,走出創傷,並在其中安心自由地發揮小創意和遊樂。
身為城市人,大家有沒有嘗試過赤腳在草地上踏步,親親大自然的快感?原來在南蘇丹,草是有用的天然資源。除了農業和畜牧之外,人們可藉收集茅草蓋屋頂,幫補生計。
從事農業生產,不論是耕種還是飼養禽畜,都需要人們辛勤地勞動工作,才會有收成。為應對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的影響,在南蘇丹,農民學習自己培植種子,改善收成,藉以增加收入,改善生計。一位住在南蘇丹的媽媽瑪卡拉塔說:「為農民提供技術與資助,能拯救我們的生命。」有時間的話,不妨在家自己動手種植小盆栽,美化家中環境。
香港的學生可在設備完善的校舍上課,或在各大圖書館或網上找到課外讀物,在家按自己的喜好與節奏學習。在南蘇丹的孩子為了學習,則要在課室不足的情況下,在樹蔭下上課。就讀小學的女生克莉絲汀說:「每個孩子都應該擁有學習的權利,並得到足夠的支援去追尋夢想。」
支持本地農產品絕對有助本地經濟,近年,本地耕作重新變得普及化,相比之下,耕種對南蘇丹的經濟發展一直有著非常顯著的地位。農民藉著相關的培訓計劃,為家庭賺取收入及獲得糧食保障,亦可以售賣農產品改善生計。
農業曾經是香港的主要產業之一,農民當時廣泛以牛協助耕作。隨着經濟發展轉型,香港的牛慢慢成為郊外生態的一部份。在南蘇丹,畜牧業仍然是當地的重要產業作,牛隻是當地人的食物及營養來源,提供奶和肉,並賺取收入。牧童泰利說:「我十分享受照顧牛羣的工作。」
喝一杯令人滿足的公平貿易茶或咖啡,如同表達對生產國的關注與感謝,實踐責任消費。在南蘇丹,開展小生意可為家庭帶來收入,變得自給自足。「我經營的茶店生意不錯,現在孩子們能上學,家中亦有足夠的糧食。」母親亞雅說。
香港水塘的存水是我們重要的水資源。而在南蘇丹,孩子常常需要走幾公里的路程往取水,在太陽能水利計劃建成後,居民才可每天得到足夠的清潔食水,改善生活。「通常因缺乏水源陷入困境的都是女性,孩子患上腹瀉等經水傳播的疾病時,都由我們照顧。現在我們很高興在社區裡有了清潔的水源。」母親拿恩約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