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篇

標籤:

追夢小女孩

原著/攝影:Laura Reinhardt  黎狄敏撮譯

國家:孟加拉

摘要:桑娜妮一家的貧困情況,以往常常成為社區裡的笑柄。直至桑娜妮成為助養兒童,不僅家庭的生活困境漸漸改善,這位小女孩又可以大踏步,勇敢地追尋成為醫生的夢想。


數年前,桑娜妮和家人到醫院探望正在做手術的祖母。桑妮亞看著醫療過程和各種儀器,令她大開眼界。還有別的東西吸引著桑娜妮的注意力。在那裡,這位小女孩看見女性當醫生。

「這令人驚訝」,八歲的桑娜妮說。「她鼓勵我當醫生。我想替病人做手術和治病。」

在一個少於半數孩子唸高中的國家,桑娜妮的經歷引領著她尋找一個看似不可能的夢想。

困難時期

因為家境貧困,桑娜妮明白自己離開當醫生的路真的很遠。桑娜妮和家人住在孟加拉首都達卡以北約七十英里城鎮附近的一個小社區,她們一家的貧困情況更成為社區裡的笑柄。

桑娜妮的父親索哈,每月平均只有半數時間當日薪的工人。三十歲的他每天僅能賺到二百孟加拉幣(約港幣十九元),僅能夠維持一家四口的生活。他被嘲笑不夠男子氣慨,養不起家。「因為我很窮,錢也賺不多,他們都避開我。」索哈憶述。

桑娜妮的媽媽瑪花扎,廿六歲的她也希望尋求改變。孩子都餓壞了。但她飼養的雞和山羊全部都病死了。

她知道不均衡的飲食影響女兒的健康。「桑娜妮說話不伶俐。」她說。「她學習得比較緩慢,而且有語言障礙。」

桑娜妮和四歲的弟弟馬扶有時會想要衣服或文具之類的東西,但是,瑪花扎總是買不起。

瑪花扎感到無助沮喪,孩子需要的東西,她無法提供。「我覺得自己是個糟糕的媽媽!」她說。「我很難過,我想如果我有能力給孩子想要的東西,我就是世上最幸福的媽媽。」

鄰居和社區人士的嘲弄,令她的痛苦更為加深。

桑娜妮也感受到爸媽的掙扎。瑪花扎記得女兒曾經鼓勵她說:「媽媽,別傷心。當我畢業後,找到好的工作時,我會給你錢,我會為你買下所有東西。」

新的機會

宣明會在2012年底得知桑娜妮的情況,安排她成為助養兒童。透過「助養兒童計劃」,她獲派發了蚊帳,保護她避免患上經蚊蟲傳播的疾病,還有毛毯、上學用品和其他必需品。索哈開心地說:「這真是非常鼓舞。」

然而,檢視她們一家的情況,還有其他的需要。幸運地,幫助近在咫尺。2013年,宣明會在當地開展了「美好人生」項目,旨在減低兒童營養不良的情況,以及協助家庭增加收入和資源。

桑娜妮一家獲得了山羊和雞隻。但是,這些牲畜並非只是送給他們:為了確保成功飼養,他們必須參加有關的培訓課程。

宣明會發現整個地區的家庭都不太懂得如何飼養牲畜,以致兒童營養不良的情況十分普遍,只有十分之一的家庭經常吃到四種或以上的食物。在孟加拉,近半數兒童因營養不良而發育遲緩。桑娜妮成為助養兒童前,亦飽受營養不良之苦。

現在,桑娜妮真是人如其名般閃耀,因為她的名字的意思就是「金黃色」。

索哈說:「我覺得現在的生活很美好,社區裡的人都接受我,他們會主動和我說話。之前,我被孤立,但現在我已經融入社會。」瑪花扎也有同感。「我不再聽到別人好像以往一般在嘲笑我們。」她說:「他們鼓勵我,說我做得很好,為孩子努力。」

此計劃確實改變了社區裡男性如何看待和對待女性的想法,家庭暴力亦減少了,丈夫也更為尊重妻子。

她們感謝「助養兒童計劃」,令桑娜妮健康活潑地繼續學習。她的父母希望竭盡所能,讓女兒夢想成真。瑪花扎說:「我夢想如果宣明會一直與我們同行,我就可以繼續讓桑娜妮上學去,那麼,她就可以夢想成真,成為一名醫生了!」

總幹事的話

二十五年前在銀行工作時,第一次聽到「資訊爆炸」這詞語;今天覺得真的活在「資訊爆炸」時代。每一天,資訊愈來愈多,愈來愈快,3G、4G、5G......

世路思潮

「你有空來我辦公室坐坐,我想認識多點你們的工作。我是你們的助養者。」陳先生把咭片給我。那是近22年前的一次扶輪社午餐會,1996年,剛加入宣明會不久......

專題

國際勞工組織指出全球約每十名孩子,就有一名是童工,即是全球約有一億五千二百萬名童工,其中五至十一歲的孩子,竟然佔百分之四十八。我們怎能想像......

世界之窗

享用安全和價格合宜的食水是每個人應享的基本權利。住在尼泊爾努瓦科特縣的村民卻失去了這個權利。

捐款何處去

埃塞俄比亞是非洲人口第二多的國家,雖然經濟增長快速,但仍然屬於非洲較為貧窮的國家之一。

人物專訪

訪問當天,黃翠如從探訪孟加拉宣明會事工回港不久,接受了很多傳媒訪問。眼前這位纖柔女子,卻並非默守閨中的弱女......

中國心

這所學校座落在雲南高寒山區的彝族村寨,附近兩個村的兒童都來這裡上學和寄宿。乾淨整潔的校園裡有教學樓、宿舍樓和廚房,卻沒有熱水器供孩子梳洗。

助養樂

助養孩子身處的社區,平常很少村外人來訪,日常接觸到的都是家人和鄰居。難怪有孩子形容面孔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不同的助養者為「天上來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