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標籤:

普及教育從何開始?

作者:日堯

五十多年前,印度男孩凱拉西薩塔亞提(Kailash Satyarthi)在校門外,看見一名孩子為人擦鞋,便問他的父親為何不讓兒子上學,答案竟然是「我從沒想過,我們生下來便要工作。」兩名男孩一個置身校園內,學習知識;另一個則在校門外,工作賺錢。雖然站在不同的起跑線上,凱拉西選擇一生為童工奔走,助他們重返校園。凱拉西於2014年因而獲頒諾貝爾和平獎,他更欣喜的是藉此喚起更多人關注童工被剝奪教育權利的苦況。


怎能有所學習?

在香港,父母為子女花盡最多心思的,無疑首選教育,有的從懷胎十月已經早有計劃,為子女報讀哪一間幼稚園,以至鋪設中小學的青雲路。教育彷彿成為孩子進入人生勝利組的關鍵。然而,父母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因時因地卻有著很大的差別,正如凱拉西所遇見的童工失學情況,今天仍然存在。

如果逐一細問,相信每個失學兒童,都有一個不上學的故事。縱然全球因著聯合國在本世紀初推行的「千年發展目標」,在2000年全球有超過一億名小學適齡兒童失學,至2014年時已經下降至二千五百萬名。各國在此期間,通過建校、減免學費、增聘教師和改善教學資源等方面,確實有效增加入學率。可是,在入學率提高的背後,部分兒童在完成小學課程前卻因種種原因,已經離校,更未能掌握到讀寫和計算技能,這跟從未入學其實相差不遠。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的《2014年全民教育全球監測報告》,有二億五千萬名完成小四課程的學生,未能掌握基本讀寫和運算能力。

我們普遍認為孩子上學讀書,就能識字。但是,到底要讀多少書,才是識字?識字的定義,其實不同國家也有分別。普遍的說法是在某個年齡,應該擁有一定程度的讀寫能力。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識字的定義更為廣泛,除了讀寫能力,也涵蓋語言溝通、理解和運算能力,並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每年的九月八日為聯合國所定的「國際掃盲日」,讓我們趁機再思考如何讓站在不同起跑線上的孩子,都能有所學習!


兒童整全發展願景──接受教育

在兒童的成長路上,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它能給予孩子改寫將來的機會。我們希望所有孩子也能享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從而掌握到認知、情感、社會和各項基本生活技能,以致能夠充分發揮潛能。因此,接受教育被列為宣明會四個「兒童整全發展願景」之一。

這些年來,我們一直在世界不同角落,透過「助養兒童計劃」推展的「區域發展項目」協助孩子接受教育,包括修建學校和教育設施,又資助貧困孩子的學習費用,以及提供學習用品等。直至數年前,因應孩子上學了,仍未能掌握基本讀寫和運算能力的實況,我們更新了教育工作的方向。自2012年以來,宣明會在二十五個國家,嘗試推行新的教育模式,就是著重兒童能否有所學習,而不僅僅是上學去。

透過一個生命週期的教育模式,針對兒童在每個階段的發展需要,包括幼兒期、接受基本教育期、青春期及青少年期,並與地方合作伙伴、社區成員、老師、家庭及兒童,一起希望達致以下目標:

  • 兒童擁有讀寫及運算能力
  • 兒童能夠接受教育,完成課程
  • 兒童能夠作出正確決定、保護自己、擁有情緒管理及溝通能力
  • 青少年能夠裝備充足,把握就業機會
  • 老師能夠營造有效及富趣味性的學習氣氛
  • 父母能夠在家庭裡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 社區義工接受訓練,並舉辦合適的課餘活動

我們深願孩子,包括最脆弱的兒童也能夠接受良好教育,學會讀寫,擁有知識,能夠爭取自身權利,並有能力為家庭提供日常所需,長遠脫貧自立。

學前兒童教育及發展

在眾多的教育工作,學前教育一直備受忽視。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的《2016年全民教育全球監測報告》,指出幼兒教育的入學率一直難以確知,因為不同國家的學前教育入學年齡和年期,亦大有分別。全球近半數國家制定的學前教育政策,幼兒三歲入學,就讀三年。其他國家則由四至六歲入學,就讀一至四年不等。而根據已有的數據,學前教育僅在五十個國家被列入普及教育的範疇,提供最少一年免費學前教育的國家更只有三十八個。而且,生於富裕家庭的三至四歲幼兒,相比同齡貧困孩子接受學前教育的機會,竟然高出接近六倍。由此可見,在貧困地區協助推行幼兒教育,實在十分迫切和重要。

在幼兒時期,孩子建立了基本的生活技能,包括溝通及情緒管理的能力。我們以往對幼兒的腦部發展和學習階段,一直存在著某些謬誤,直至今天才漸漸了解更多。

過去的理解:

  • 大腦的發展取決於你出生時的基因
  • 三歲前學習和累積的經驗,對成長發展的影響有限
  • 幼兒的大腦比大學生的大腦較不活躍

現在的理解:
  • 大腦的發展取決於你出生時的基因,亦與所累積的經驗相關
  • 幼兒時期的經驗對大腦發展,以至長大成人後擁有的能力均十分重要
  • 孩子三歲後,他們的大腦活躍程度是成人的兩倍,水平更會隨著青春期下降

由此可見,如果幼兒能夠好好把握這個學習和成長的黃金時期,將能終生受用。孩子在成長的首八個年頭,大腦的發展比其他任何時候都更多。累積的經驗和成長環境對日後的發展均影響深遠。因此,宣明會推行的「學前兒童教育及發展」是一個裝備幼兒的項目,適用於託兒所、幼稚園、家庭或社區學校,旨在提升兒童的個人發展,讓他們獲得關鍵的基本教育及生活技能。由於家長、教師、學校、社區成員和政策制定者,對幼兒教育的推展均產生決定性的影響,我們也會向這些持分者推廣教育的重要性;並會透過以下兩個模式推行「學前兒童教育及發展」:

寶貝,去吧!(Go Baby Go!):集中於兒童出生後的第一個一千日,即零至三歲期間的大腦黃金成長階段,協助照顧幼兒者了解健康、營養、保護兒童和兒童發展的相互關聯。同時,也幫助他們計劃和做好成為孩子第一位教師和保護者的角色。

成長根基(Learning Roots):為三至六歲的兒童而設,協助他們準備升讀小學。首要是提高父母和照顧者,對幼兒教育重要性的認識;並裝備他們的能力,支援子女的發展,以及閱讀和計算能力。同時,亦協助本地學前教育中心,為教師提供照顧幼兒及有助兒童成長的方法。

教育對每個人的發展都十分重要,亦是社會發展之本。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馬拉拉曾經說:「一個孩子、一位教師、一本書和一支筆,可以改變世界。教育是唯一的答案。」縱然很多貧困孩子仍然站在與我們不一樣的起跑線上,深盼我們致力推動的學前教育,能夠為更多孩子打開「識字」的大門,不僅可以應付日常生活,更能為人生開創更多的可能性。開學了,祝願天下孩子,今年都能有所學習!

總幹事的話

七月升中及DSE放榜,有人快樂有人愁,不單是學生,還有家長。過去十多年,自己也經歷過兩個女兒共六次放榜的洗禮,似乎鎮定其實忐忑,似乎兩手準備其實內心慌失失。孩子考試......

世路思潮

經過近四十年大小戰役,阿富汗變成地球上最危險的地方之一。宣明會2001年開始在阿富汗展開工作。

世界之窗

八歲女孩瑪莉嘉住在非洲盧旺達南部,她的母親馬格麗獨力養育四名孩子,努力地為他們張羅生活所需,包括每天的飲食。

苦難中同行

每年的9月21日是聯合國所定的「國際和平日」,從2001年起這天更被定為非暴力和停火日。可是,自1981年設立這紀念日,全球很多角落至今仍然未能得享和平,而流離失所......

捐款何處去

烏干達為東非的內陸國家,與肯尼亞、南蘇丹、剛果民主共和國、盧旺達及坦桑尼亞接壤。1986年才結束了長達六年的衝突,新政府開始進行改革,以減少貧窮人口及改善經濟情況。......

中國心

小姑娘騎著自行車,獨自在院子門口玩耍,她穿著紅衣服,頭髮雖然紮著馬尾,但卻梳得有點兒亂。看到有人來,小姑娘把奶奶喊出來。她站在奶奶身後,眨著黑黝黝的眼睛打量著來人,......

助養樂

新學年來了,世界各地的助養孩子也整裝待發,學習新知識。宣明會身處各地的工作人員,明白孩子讀書遇上的各種困難和需要,亦為他們預備了意想不到的「上學用品」:

孩子篇

十四歲的利奇和家人住在印尼南部。當地土地貧瘠,生活並不容易。這些年來,孩子都難以獲得教育和營養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