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線故事

為生命繪上希望

45歲的柏赫卡*生活在印度安得拉邦,他與女兒絲華迪*同住在一座只有一個房間的屋子裡。他的妻子幾年前去世,而他自己也感染愛滋病七年了。柏赫卡擔心自己若有不測,絲華迪便無依無靠,於是,柏赫卡決定要在絲華迪升讀高中前把她嫁出去。

「那時我不想她繼續升學,不是因為我是心硬的父親,而是我們的選擇實在十分有限。我想她在我病情惡化前出嫁。」柏赫卡說。「但是,現在我女兒的前途一片光明。」絲華迪現時在附近一所官立女子高中就讀,立志成為時裝設計師。

絲華迪說:「我希望繼續升學,並成為時裝設計師。當爸爸為我安排婚事時,這個夢想完全破碎了。但慶幸我認識一些宣明會職員。」原來絲華迪是印度世界宣明會區域發展項目的受惠者,一家人自2009年起便接受經濟及醫療援助。宣明會職員得知柏赫卡的決定時,馬上勸導他,告訴他女童接受教育的重要。柏赫卡明白到教育能改善絲華迪的人生,便改變了初衷。

現在,絲華迪比以前更熱愛上學。每天早上,出門以前,她便做好所有家務。她清早起牀,預備早餐和午餐。柏赫卡欣慰地說:「她會做各種我喜愛的咖哩。」放學回家後,絲華迪還會馬上預備晚餐。

問及如何在做好各種家務後,仍然有時間溫習,絲華迪說:「我只是要為我們兩個人做飯,而且清潔這房子也不是太勞累的事。」他們的房子細小,傢具也僅有一部舊電視,上面放著一個攪拌器,角落裡有個盤子,盛著幾個容器,還有個生鏽的爐灶、一面幾乎甚麼都看不見的鏡子和一張窄牀,窄牀上面拉了一條繩子,掛著幾件衣服,一台快要壞的風扇則不斷發出吱吱響聲。絲華迪指著窄牀邊的一部縫紉機,說:「這是爸爸送的禮物。」這部縫紉機是柏赫卡發現絲華迪對設計感興趣後,從二手商人那裡買來的。現在,絲華迪在周末多了一個活動,就是學習縫紉。

柏赫卡說:「她還很擅長設計海靈草手繪圖案呢。」絲華迪給我們看她的作品,還即場開始畫一個。幾分鐘後,一個精緻的圖案便在她筆下出現,她的畫簿裡還有幾份手稿,證明她才華洋溢。

柏赫卡是個油漆工人,以前,他每天只可賺得200至300盧比(大約港幣23至35元)的收入,不足以應付一家的需要,而他的身體又太虛弱,不能應付其他體力勞動工作。幾年前,宣明會送了一輛三輪車給他,讓他可以用來售賣食鹽和石灰,賺取額外收入。有了這筆收入,他可以購買機器預備顏料,還可以買工作上需用的梯子和繩子。現在,他承接油漆工程,並有一個約十人的團隊。其實,那部給絲華迪的縫紉機,是他用油漆工程的收入買的。

現在,柏赫卡計劃在家的附近開設小商店,售賣冷飲。創業成本不菲,大約15,000盧比(約港幣1,750元),但他決心要在明年夏天前開業。另外,他還決定要讓絲華迪升學,讀多少書都可以。

絲華迪跟爸爸的關係十分親密。她說:「他根本不想把我嫁出去,我知道那是他當時唯一的出路。幸好最後沒有成事,我現在還能陪伴他。我希望賺取理想的收入,好好照顧他。」

她很努力地溫習,預備今年應考公開試。除了學業外,設計也成為了她的愛好。她帶著閃亮的眼神說:「我完成高中後,要修讀時裝設計。」

我們固然對絲華迪的前途滿懷希望,但殘酷的現實是,不是所有女孩都像她那樣幸運。世界上每7名15至19歲的女童中,1人已婚,超過7億名女性在18歲前結婚。宣明會正藉著各種方法,包括倡議、教育及生計援助,致力消除童婚,讓所有女孩都有公平的機會,追求自己的理想。

*為保障身分,文中的名字均為化名


刊登日期:2018年5月21日

本地實習生分享 2023

[2024/03/14] 在2023年10月,兩位來自香港大學教育學院的同學以實習生的身份參與在香港世界宣明會的公共教育工作

豈只家庭主婦:一群兒童關顧員的蛻變

[2023/09/20] 兒童關顧員是宣明會在前線的重要伙伴,而她們在見證孩子生命得著轉化的同時,自身也經歷蛻變,變得更勇敢、更有自信。

從地震救援工作中學會的五件事

[2023/03/29] 我們的同事及家人往往身陷其中。但每當面對地震這股毀滅性的自然力量時,也學會更多更佳的應對方式...

裝備教會領袖 推動社區改變

[2022/10/06] 三百多名宗教領袖成為了推動改變的力量,轉化兒童和家庭的生活。

疫中求變:厄瓜多爾四方教會與克丘亞教會走上的新路

[2022/10/06] 安柏圖牧師認為社交媒體是信仰在疫情期間的新伙伴。福音已透過社交媒體和網絡平台,突破教會的四面牆,傳到世界各地。

微不足道,但不會遺忘

[2022/10/06] 無私的愛心行動不代表毫無掙扎和難處,但跨越障礙、進到受苦群體中,正是對耶穌教導忠心順服的表現。

不一樣的牧師,不再一樣的社區

[2022/10/06] 「現在,牧師有足夠的資源,能教育社區中的兒童及為他們發聲,不再只是在聚會的開始和結束時作祈禱的人。」

此心安處是吾鄉

[2022/01/21] 「我一生都在逃難。現在我已年老,跑不動了。我唯一的願望就是和平。我很想將來在南蘇丹的家鄉安葬;但若要成真,必須先有和平,我們才能安然回去。......

和平,由孩子做起

[2022/01/21] 「和平就像我們每日的飲食一樣,如果要活得好及與人融洽共處,我們十分需要和平,就好像我們需要食物一樣。」12歲的昆天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