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線故事

月事不再停課

作者:Lauren Amadei

記起第一次在生理期時上學的情況嗎?我記得。我記得校內只得浴室盡頭的廁所,設有棄置衛生用品的垃圾桶。因擔心會被其他女生知道我到哪裡,我會偷偷溜進去,免招懷疑。我確信自己是唯一一個開始來經的人,因而努力地守著這個祕密。為月事感到羞恥是一個全球普遍現象,就像我初來經時一樣,即使大部分女生如我可以輕易及有能力取用衛生棉,來經時可繼續回校上課,可惜,月事仍令人尷尬。

在烏干達的低收入家庭,女生普遍認為來經是羞恥的事。對性及生育健康認識有限、欠缺取得衛生用品的途徑,以及校園內沒有廁所,均嚴重影響女生接受教育。烏干達一項有關經期衛生的研究發現,約半數小學女生每月會缺課一至三天。

學好經期衛生習慣,對女生會否持續回校上課極為重要。減少不必要的缺課,可為她們日後的生活帶來正面作用。完成中學課程的女生擁有較佳的健康,子女亦有較好的教育和健康。而且,女性每多接受一年的教育,可以增加10%至20%的收入。

宣明會於2016年,向烏干達東部托羅羅區的女孩,送出五百份生理衛生包,包括內褲、兩片可重用的布衛生棉、八件可放進布衛生棉的托墊、一塊毛巾、一塊肥皂及一個密實袋,全都放進一個七彩繽紛的索繩袋內。

大部分收到衛生包的女孩,均來自低收入家庭。知識就是力量,女孩喜歡知道來經時身體的狀況。當她們知道月事是代表擁有良好的生育狀況,都會感到輕鬆。她們獲得這項新知識後,配合使用衛生包,現在即使來經時,也能回校上課。

雅禾(14歲)

「我在去年第一次來經,當時正在家中,知道後便趕快告訴媽媽。她說我已經長大了,就給我一些她在該月份自用的衛生棉。此後,媽媽盡力為我預備衛生棉,但有時候家裡真的沒有錢。當知道家中連食物也不足,我還要求得到衛生棉而感到內疚。收到這些新衛生棉能夠解除媽媽的壓力,我們可用錢來購買其他必需品。現在來經時,媽媽不用再擔心我了。」




安齊(16歲)

安齊有六名兄弟姊妹,父母沒有固定工作,收入不穩,衛生棉是家中奢侈品。「我習慣撕開舊衣服作為衛生棉使用,亦會使用碎布及舊毛巾。即使我小心翼翼,衣服仍常常被沾污。所以,我從不在月事時上課,我亦沒有足夠的內褲來保持個人衛生。我沒想過會收到這樣的衛生包。我喜歡它的索繩袋,可放進背包,我不用再錯過任何課堂了。」




安迪潔妮(14歲)

安迪潔妮來自一個有八名孩子的大家庭,「今年一月我初來經,幸好當時在家。我放上一些布在內褲上,父母盡力給我買衛生棉,但他們時常沒有足夠金錢。當沒有衛生棉可用時,我會向學校的女教師求助,但有時候她們也無法為這麼多學生提供,以致很多女生也不回校上課,我們會聚集在校園的樹下或索性不回校。有了新衛生棉,我相信女生也不會再錯過上課。我很開心,我和朋友都收到衛生包。」


打破禁忌

在女性一生中,來經時間約佔3,000日。如果婦女和女孩在月事時不能上學、做運動及與朋友相聚,生活和教育將無可避免地受到負面影響,能否繼續升學以至畢業,亦成疑問。

打破禁忌需從多方面入手,提供衛生用品是其中之一。以烏干達為例,衛生包是在現有的教育項目中派發,藉此回應月事對良好教育造成的障礙。除了派發衛生包,同步進行的活動包括由地區政府倡議的生理期衛生教育,並向學生提供個人衛生培訓,以及訓練「校園衛生小組」推廣經期衛生的重要性。整個項目也涉及當地製作衛生包,有助改善本地人的生計。

讀過雅禾、安齊和安迪潔妮的故事,令我想起初來經的情況、往後對月事的態度變化,以及如何加深認識它。由最初感覺尷尬,到現在視為正常生活的一部分,月經使我跟全球女性連繫起來。這個簡單的生理狀況不應成為女性的阻礙,也不應成為女性取得學業佳績和性別平等的絆腳石。

刊登日期:2017年8月17日

本地實習生分享 2023

[2024/03/14] 在2023年10月,兩位來自香港大學教育學院的同學以實習生的身份參與在香港世界宣明會的公共教育工作

豈只家庭主婦:一群兒童關顧員的蛻變

[2023/09/20] 兒童關顧員是宣明會在前線的重要伙伴,而她們在見證孩子生命得著轉化的同時,自身也經歷蛻變,變得更勇敢、更有自信。

從地震救援工作中學會的五件事

[2023/03/29] 我們的同事及家人往往身陷其中。但每當面對地震這股毀滅性的自然力量時,也學會更多更佳的應對方式...

裝備教會領袖 推動社區改變

[2022/10/06] 三百多名宗教領袖成為了推動改變的力量,轉化兒童和家庭的生活。

疫中求變:厄瓜多爾四方教會與克丘亞教會走上的新路

[2022/10/06] 安柏圖牧師認為社交媒體是信仰在疫情期間的新伙伴。福音已透過社交媒體和網絡平台,突破教會的四面牆,傳到世界各地。

微不足道,但不會遺忘

[2022/10/06] 無私的愛心行動不代表毫無掙扎和難處,但跨越障礙、進到受苦群體中,正是對耶穌教導忠心順服的表現。

不一樣的牧師,不再一樣的社區

[2022/10/06] 「現在,牧師有足夠的資源,能教育社區中的兒童及為他們發聲,不再只是在聚會的開始和結束時作祈禱的人。」

此心安處是吾鄉

[2022/01/21] 「我一生都在逃難。現在我已年老,跑不動了。我唯一的願望就是和平。我很想將來在南蘇丹的家鄉安葬;但若要成真,必須先有和平,我們才能安然回去。......

和平,由孩子做起

[2022/01/21] 「和平就像我們每日的飲食一樣,如果要活得好及與人融洽共處,我們十分需要和平,就好像我們需要食物一樣。」12歲的昆天奴說。